“非常6+1”的云龙政务精神

 

近日时值盛夏,江苏、武汉等多地政府部门实行弹性工时制,有的单位将工作时间减至五六个小时,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相比较上述话题而言,我们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在云龙示范区,管委会采用大部制管理,原有千人左右的编制削减到百人左右,包括领导在内的所有的工作人员(含聘用制工作人员)实行“非常6+1”的作息制度。

何谓“非常6+1”?按照字面理解,每周正常工作6天,周日休息,至于“非常”一词,则是平时基本加班,周日随时加班。在政府层面上,此举实属罕见。更难得的是,云龙的工作人员不但没有任何怨言,相反情绪更加高涨。

同样是“火炉”城市,同样是公务员,云龙与某些城市差距如此之大,进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种对比不是近期形成的,而是从云龙成立以来就形成的,我们习惯性地把这种现象称做“云龙现象”。常言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那么,云龙现象究竟向我们阐释了什么?

从客观上来说,云龙因“两型”而生,又因“两型”而兴,具有先行先试的改革动力。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五大示范区之一,云龙在建设的过程中,更肩负着“两型”试验和“两型”示范的历史使命。

探索不一定成功,但不探索永远不会成功;改革可能会有风险,但不改革就会有更大风险。没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没有配套的产业体系,云龙的建设与发展几乎等于从零开始,有的只是新的思维以及催生新思维的体制和机制。没有思想包袱,探索大部制改革,简化审批事项,推行“1小时会议制”,在后面的工作过程中,云龙不但没有因为人员短缺的问题影响到日常工作,反而越做越好,招商引资蒸蒸日上,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这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改革是最大红利,其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受益!未来的中国,最大的红利在改革,最好的投入是改革。改革,依然寄托着普通国人的幸福期盼,托举着民族复兴的共同梦想。

从主观上来说,一个地方的发展,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持久的动力在于人。云龙之所以发展得又好又快,原因在于云龙的领导干部知道组织上派他们来做什么。

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领导干部的职责就是要为民造福。把一个地方发展起来,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任何时候都要有激情、不懈怠,切忌今天激动、明天慢动、后天不动,更不能把个人发展凌驾于区域发展之上,产生浮躁之气。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云龙“非常6+1”的工作状态,虽然只是一个现象,一个缩影,但却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云龙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

当然,实干不等于蛮干。云龙发展离不开改革,而改革如逆水行舟,一项好的制度的推行,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要想解决改革过程中的沟沟坎坎,不但需要政治勇气和胆识,更需要智慧和系统的知识。惟有如此,才能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奋力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确保云龙工作平稳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