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生产关系 铺就西部经济“快车道”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第八幼儿园科技大篷车嘉年华活动上,萌娃在近距离与“机器狗”互动 作者:杨潇 / 来源:中经视觉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对“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出重要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论断和重要指示,为我国探索适应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指明了方向。
西部地区在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与新质生产力的矛盾。当前,西部地区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存在较大的问题。尽管市场经济改革在不断推进,但国有企业仍然在许多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且效率相对较低,民营经济的活力与创新能力也受到资金、技术和市场的多重限制。二是劳动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不适应。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的背景下,西部地区的劳动者角色逐渐从传统的操作工转向知识型工作者和创新者,但劳动关系的灵活性、市场化程度与适应性却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性不足,创新动能不能有效激发。三是消费品分配方式与新质生产力的脱节。在西部,尤其是乡村和偏远地区,消费品的流通体系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法有效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同时,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在消费品分配中的应用也仍然较为初级,未能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在消费品分配领域的潜力。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创新突破瓶颈,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机融合,加速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促进西部经济的转型与长远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生产资料变革与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生产关系加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尤其在生产资料配置与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西部地区要在新质生产力的崛起过程中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必须通过全面的科技创新,重塑生产关系,推动产业全面升级。在该过程中,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涉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劳动关系和分配机制等深层次领域。
首先,创新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路径。传统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已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与创新性,限制了资本、技术与市场的协同作用。西部应探索和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在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混合所有制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利益格局,推动资本与技术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既可能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潜力,又可能通过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激发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从而为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支撑。
其次,建立知识产权入股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知识产权是创新的核心资产,尤其是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价值愈加凸显。西部应借助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实现其市场化运作,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知识产权入股等激励机制,不仅能够快速培育创新型企业,还能打破技术、资本和市场之间的壁垒,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一机制能够通过激励机制的完善,实现技术创新的持续动力,从而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劳动关系方面,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传统劳动关系亟需转型。在该过程中,劳动者不仅是生产要素,更应成为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西部应构建基于项目导向的灵活用工机制,以适应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这种灵活性能够促进劳动市场的活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发展空间。同时,通过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与职业发展支持,西部可以为产业升级提供更多创新型人才,形成良性的人力资本发展循环。这种灵活劳动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劳动市场的适应性,激发劳动者的创新潜力,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
最后,创新分配机制是确保科技创新成果公平共享的关键。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西部地区需要在分配机制上进行创新,确保经济成果能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公平分配。通过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机制,尤其是对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等无形资产的创作者给予合理补偿,可以激发创新活力,确保产业升级带来的红利能够惠及更多社会成员。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还能推动经济成果的广泛共享,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创新分配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合理的激励措施,调动各类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使得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推动产业升级,更能在社会层面创造更加广泛的价值。
西部地区通过科技创新的综合运用,在创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激励技术成果转化、重塑劳动关系和完善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度探索,将有效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这一系列创新路径的实施,既能解决传统生产关系中存在的资源配置低效、劳动关系僵化和分配不公等问题,也能为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的深刻重塑,从而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制度创新优化生产关系与发展环境
制度创新是推动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它能够有效地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率,进而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西部地区要在新时代的经济背景下,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全面深化制度创新,打破传统制度束缚,为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保驾护航。
首先,完善产权制度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产权制度的改革关系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提。在西部,明确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产权归属,推动资源的市场化、法治化配置,对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明确的产权制度能够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动力,促使资源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优化升级。通过产权制度的创新,可以引导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向创新领域集中,支持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优化劳动关系是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的关键。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传统的劳动关系逐渐暴露出不适应快速变化的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弊端。西部地区需要加快劳动法律体系的建设,确保劳动者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能够享有应有的权益保障,尤其是在技术变革和产业重组过程中,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有效维护。只有通过对劳动关系的规范化,才能有效避免因产业升级引发的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此外,企业也应加强与员工的合作关系,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提升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与创新动力,为产业创新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支持。通过推动劳动关系的转型,西部地区可以实现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共赢局面,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最后,改革分配方式,推动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新的经济形态下,传统的分配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创新驱动的需求。西部地区应通过深化税收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优化资源的分配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创新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领域。这一改革不仅有助于平衡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还能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支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合理的分配方式能够在确保经济效率的同时,保障社会公平,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同时,该机制能够有效推动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西部地区要通过制度创新,全面优化生产关系和发展环境,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劳动者权益,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制度创新不仅是对传统制度的突破,更是对经济发展动力源泉的深刻重塑。通过深化产权制度、优化劳动关系和改革分配方式,西部地区能够为新型生产关系的加速形成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三类制度创新不仅能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也将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繁荣奠定基础。
文化创新引领生产关系拓展与激发内生动力
文化创新作为推动社会价值观塑造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深刻影响着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及其内生动力的激发。特别是在西部地区,文化创新不仅能够拓宽生产关系的内涵,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还能够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文化创新,西部地区能够突破传统生产关系的桎梏,为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提供动力源泉。
首先,拓展社会资本的投入,推动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路径。西部地区应通过文化观念的创新和制度设计的调整,引导社会资本更加积极地投向绿色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文化创新能够通过提升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激发企业和公众对绿色发展的认同与参与,这为生态保护和绿色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实践动力。具体而言,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和创新产业基金,能够为绿色经济和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西部地区面临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在社会层面形成共识,从而带动社会资本的合理配置。这不仅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资金保障,推动绿色产业和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
其次,提升劳动者地位,增强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路径。在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过程中,劳动者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力量,更应该成为创新主体。文化创新要求西部地区通过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创新能力,激发其在产业升级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而言,西部地区应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创造更多绿色就业机会,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参与感和成就感,进而增强其对创新驱动的认同和投入。劳动者的创新能力与社会认同感密切相关,文化创新通过塑造有利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念,能够激发劳动者的创新意识,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此外,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西部地区能够营造创新氛围,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双重发展,提升社会对创新的认同,从而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
最后,优化分配机制,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推动文化创新深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型生产关系的推动下,合理的分配机制不仅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还能促进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西部地区应通过优化生态补偿和文化产业基金制度,推动生态保护和文化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分配机制能够为文化创作者和生态建设者提供应有的回报,激励其在推动社会变革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通过这一机制的创新,西部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文化创新不仅为社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促进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实现全社会对创新成果的共享。
西部地区通过文化创新在生产关系的拓展、劳动者地位的提升及分配机制的优化等方面的创新,能够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思想引领,更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需要通过文化的引领,推动生产关系与经济结构的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竞争力和包容性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总之,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深度融合,西部地区可以打破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加速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在创新的驱动下,西部才能形成高效、灵活和公平的新型生产关系,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本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21&ZD089)及2023年度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3C25017)的资助。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韩飞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范柏乃
编辑: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