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经济新时代,发展机场城市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海南自贸港作为全球最大自贸港,如能将海口、三亚建设成为机场城市,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海口、三亚发展成为国际航运、航空中心,也有助于海南打造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以此助力海南自贸港的建设。
“机场城市”的概念由荷兰史基浦集团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指国际机场的职能逐渐演进为综合性的航空港,结合客运、物流、休闲、商务、居住及办公等方面的设施和服务,吸引旅客和非旅客进入,以增加机场及附近地区的经济活动,并形成集约型、有特色的特殊区域或产业型态的综合经济区,被视为机场经济的“3.0阶段”。机场城市的概念提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把大型空港作为对外开放的核心区域,积极争夺全球化竞争的主动权,同时快速崛起的“空港新城”,也成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例如,荷兰史基浦机场除了发展工商业项目之外,在机场东南边设立鲜花拍卖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鲜花交易中心,每年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贡献值达到260亿欧元,提供了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又如法国的戴高乐机场,该机场服务的地区创造了法国GDP中的30%。
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也有从“城市机场”到“机场城市”蜕变的成功案例。
以香港为例。成功转变成为“空港城”的香港国际机场,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贡献占了香港GDP的5%,已经约等同于作为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对GDP的贡献。
对于作为全球最大自贸港的海南,中国对其发展寄以厚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在近日发布的《海南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中,提出要建成以海口、三亚等机场为核心,其他机场和通用机场为补充的综合机场体系,成为通达全国,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航空枢纽。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借鉴全球其他机场城市的成功经验,海南可考虑采取以下几个措施,进一步将海口、三亚等地的机场,打造成既有海南自贸港特色,又媲美其他国际“空港城”的机场城市,以此充分发挥“空港经济”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其一,史基浦机场城市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得益于其合理的开发模式。其开发由两个机构共同负责:内部建设由史基浦地产公司负责,周围土地开发则由史基浦地区开发公司负责。史基浦地产公司主要经营机场的商业地产开发和商业设施管理。史基浦地区开发公司则通过在机场周边征地开发,优化土地利用,促进机场的发展。而且,史基浦机场地区招商的大部分企业都属于临空产业,以及对航空运输依赖度较高的花卉业、高端品牌时装业等。
海南的海口、三亚机场可参考史基浦机场的经验,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坚持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通过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有机结合、有效互动,形成合力,吸引更多临空产业前来进驻,以此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从而深化海口、三亚机场的发展;并借助先进科技的力量,更广泛地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及5G技术,简化工序,提高效率并更有效调配资源,以建设智能机场城市为目标,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
其二,巴黎戴高乐机场集文化、会展、商业、旅游等综合功能于一身,拥有完善齐全的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从而形成了生态宜居的工作、生活乃至度假居住地。
海南的海口、三亚机场可借鉴戴高乐机场的经验,一方面考虑在机场附近建立标志性建筑带动城市形象,另一方面进一步将两地机场打造成集文化、会展、商业、旅游等多功能的综合商务中心,同时将机场打造成为高质量、高品质的工作、生活宜居地。
其三,香港机场城市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国际航空枢纽带动型特征。依托香港独特的地理区位,香港机场城市发展以高端服务为主,形成“1+3”的临空产业体系。它们分别是:航空物流业、临空会展贸易、临空精品商业和临空休闲娱乐。海南也可以参考香港机场的成功经验,在海口、三亚机场打造成一个类似于“Skycity”(航天城)的精品商业城、大型休闲区。
同时,也要参考香港机场“月理万机”的服务配套措施,推动海口、三亚等机场大力提升硬件设施建设,透过创新科研,提升航空维修工程的服务质素、改善工作流程、减低成本、加强安全水平。
我们相信,如果海南能够善用政策优势、区域优势,把握自贸港建设和“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继续推进包括核心客货运服务、智能机场、零售及酒店、多式联运等的服务项目的发展,并将这些服务项目紧密相连,发挥协同效用,必能将海南的海口、三亚逐步发展成“机场城市”。
(作者分别为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