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王淇
《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细腻入微的历史文化长卷,蕴藏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为我们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极为珍贵的镜鉴与深刻的启示。
《红楼梦》中所呈现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琳琅满目。且看那精美的服饰制作技艺,书中对人物服饰的描写细致入微,从“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到“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每一件服饰都仿佛是匠心独运的艺术杰作。其剪裁之精妙、刺绣之精美、材质之讲究,无不彰显着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准。这不仅是对当时贵族服饰文化的生动展现,更是对传统服饰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见证。还有那令人垂涎欲滴的饮食烹饪技艺,“茄鲞”的制作工序繁复而考究,从选料、配料到烹饪方法,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与精湛的烹饪技巧。这些传统技艺在书中的精彩呈现,提醒着我们它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与不可替代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许多类似的传统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严峻挑战。在一些古老的手工艺街区,曾经兴盛一时的传统刺绣、剪纸等技艺,因缺乏有效的传承与保护,正逐渐被边缘化,传承人的数量日益减少,精湛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这与《红楼梦》中所描绘的传统技艺的繁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凸显出我们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民俗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红楼梦》中也有着浓墨重彩的刻画。书中对传统节日庆典习俗的描写,如春节的祭祖、元宵的花灯会、端午的龙舟竞渡等,将这些节日的仪式感、民俗活动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节日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族团圆的期盼以及对历史传承的敬畏。此外,书中对于婚丧嫁娶礼仪的详尽叙述,从提亲、纳彩到婚礼的盛大仪式,再到丧礼的繁琐程序,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着传统的礼仪规范,体现出民俗文化在封建贵族家庭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与严格传承。但在现代社会,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许多传统民俗文化逐渐被淡化。一些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而对本土传统节日的内涵与习俗知之甚少;在婚丧嫁娶方面,传统礼仪被简化甚至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代的、缺乏文化底蕴的形式。这种现象无疑对民俗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我们面临着民俗文化逐渐式微的危机。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红楼梦》的世界里同样熠熠生辉。书中多次提及戏曲曲艺表演,如昆曲、京剧等剧种的精彩演出,那些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以及独特的舞台艺术,成为了贵族们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官的歌舞表演更是展现了古代音乐舞蹈艺术的魅力与风采,她们的舞姿婀娜、歌声婉转,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尽管戏曲曲艺等表演艺术仍有一定的传承与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曲艺的兴趣不高,导致演出市场萎缩;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表演艺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面临着传承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问题。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甚至濒临灭绝,急需我们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加以挽救。
除了上述处于艰难状况的非遗项目,《红楼梦》也提及了一些如今已经失传的非遗项目。一是冷凝合香。在《红楼梦》中,香料的描写众多,如秦可卿卧室里的“甜香”,黛玉窗前的“幽香”,贾宝玉佩带的香珠、香串,元妃赏赐的“红麝香珠”等,这些多属于冷凝合香。冷凝合香无需熏燃就能散发复合香味,常见有香牌、香串等形式. 它以纯天然香药和上品中药材等为原料,经中药熬汁与蜂蜜调制的粘合剂反复揉按,再用模具压制、阴干等约13个步骤制成,其中配伍、炼泥、修制最为关键. 而如今,虽有福州的冷凝合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卫平在传承创新,但古代那种使用珍稀香料、严格遵循传统配方和复杂工艺制作的冷凝合香已很难再现。
二是屠苏酒。《红楼梦》第53回描写了贾府除夕夜宴上的屠苏酒. 屠苏酒相传为汉末名医华佗创制,是将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浸制而成,人们于农历正月初一饮此酒以避瘟疫. 它有着特殊的规矩,需幼者先喝,年纪较长者在后依次饮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带有浓厚仪式感和特殊文化寓意的饮酒习俗以及其制作工艺逐渐失传,现代人对屠苏酒已较为陌生。
三是刻印工艺。从《红楼梦》中王熙凤所穿的五彩刻石青银鼠褂、披的石青刻灰鼠披风等描述可看出当时的刻印工艺. 据记载,熟练工人一天只能出一到一寸素底,对于复杂图案的刻印更是进度缓慢. 这种需要精湛技艺和大量时间精力的刻印工艺,在现代社会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对传统服饰需求的减少等原因,已难寻踪迹,相关的技艺传承也几近中断。这些失传的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的消失令人惋惜。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重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各种方式挖掘、整理和复兴这些珍贵的非遗项目,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从《红楼梦》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应当以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为榜样,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手工艺,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发展机会;重视民俗文化的复兴与创新,通过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加强民俗文化教育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民俗文化;加大对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创新表演形式,拓展演出市场,让传统表演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现代社会传承好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文化深情。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红楼梦》中的合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