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二孩将引领5万亿利好
“全面二孩”的政策终于放开了。2015年11月1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将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到2050年可增加约3000万劳动力,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降低2%,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当新增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后,将使经济潜在增长率提高0.5%左右。
“全面二孩”终放开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公布,民众期待已久的“全面二孩”政策终于放开。与此同时,实行了三四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即将终结。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王培安表示,实施“全面二孩”后,家庭规模会有所扩大,有利于构建稳定的亲缘关系,增强家庭的代际支持、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发展。
《经济》记者从卫计委网站了解到,当前20-44岁已婚人群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93个,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群众的生育意愿。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目前全国平均家庭规模约为3.02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意味着可以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生育意愿,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全面二孩”政策迅速放开的背后,是为了改变中国人口已经逐渐显现的独生子女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行三四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产生了1.5亿名独生子女。
同时,中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人口加速增长的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2014年中国的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已经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而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连年降低。
据悉,此次在“单独二孩”放开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放开了“全面二孩”政策,或与“单独二孩”政策遇冷有密切关系。
“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之前,有关部门曾经预测每年会增加新生人口200万人,但事实证明,这一估计大大超出了现实。2014年,全年出生人口仅增加47万人。截止到2015年5月底,全国1100万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夫妻中仅有145万提交了再生育申请。
“我和家人连第一个孩子都没想好什么时候要呢,大家就都开始讨论第二个孩子的事儿了”,身为80后的张女士对《经济》记者说。据了解,有这种想法的80后不止她一个。
不可否认的是,“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这不仅仅是一条在我国农村常见的计生标语,也早已深深刻在广大80后的脑海里。
“全面二孩”政策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那天,身为正处于黄金生育期的70后、80后,大多在第一时间是有点“哑”的,反倒是50后、40后甚至30后们在各地进行着激烈讨论。看着一群非70后、80后甚至是外国人在热烈讨论中国的70后、80后到底要不要生二孩、什么时候生二孩,70后、80后着实感到有点蒙。
“全面二孩”是及时雨
人口是决定一国长期的经济发展、市场走势及投资机会的潜在因素。对于我国而言,开放“全面二孩”是一场及时雨。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育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都在快速上升,而生育带来的收入、保障与快乐等三大效用都在下降。因此,生育率与收入呈现负相关关系,因此发达国家生育率低于发展中国家,城镇生育率低于农村地区生育率。
中信证券分析师陈乐天向《经济》记者介绍称,1960年至今,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一直在下降。“在我国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当中,政策因素与经济因素是共同发挥作用的,但趋势是政策因素作用下降,经济因素作用增强。研究表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政策主导生育率下降;80年代到90年代,政策因素与经济因素共同主导;90年代以来则是经济发展因素主导。”
陈乐天认为,“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等政策调整不会改变生育率下降的长期趋势,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验证了这一点。因此,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会降至1.20-1.40的极低水平。
基于对生育率的判断,陈乐天认为,中国人口总量拐点最早可能在2023年前后到来,最高达到14亿左右,“‘十三五’开始,中国老龄化将加剧,预计202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2%,2030年将达到17.5%,分别与1990年、2000年的日本相当,但人口老龄化上升速度要比日本严重”。
《经济》记者从卫计委网站了解到,按照中央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的部署,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卫计委将进一步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取消二孩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准确掌握生育信息。也就是说,未来对于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夫妻,可到一方户口所在地或现居住地办理登记。这无疑比现行政策方便了许多。
全国人口峰值将延后两年
“全面放开‘二孩’是为了调整国家长期的人口结构,防止青黄不接,”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向《经济》记者评论称,“二孩”政策能够调整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切实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放开‘二孩’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最大的利好在长期,不在短期,是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上的,不应将这个利好进行过于功利化地解读,尤其不该总盯着短期利好而忽略长期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放开“全面二孩”政策,市场对此已有预期。陈乐天向《经济》记者表示,“全面二孩”并不是主题炒作,相关产业具有较长的周期支撑。但市场把“全面二孩”当成主题性投资机会,并不妥当。
左小蕾强调,长期来看,放开“全面二孩”是有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减缓我国老龄化压力,增加我国劳动力供给的。
据王培安介绍,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左右,已经为放开“全面二孩”政策预留了空间。放开“全面二孩”后,全国人口峰值将延后2年左右,在2029年达到峰值14.5亿人。
“中国的人口发展曾面临诸多挑战”,陈乐天认为,此刻决定放开“全面二孩”,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的必要之举,能够起到提前缓冲2030年后人口数量绝对下滑、劳动力的绝对减少和逐渐短缺、低生育率带来的低增长陷阱等风险的作用。
但是陈乐天担心,由于是经济因素主导了近20年以来的低生育率,预计“全面二孩”政策叠加此前的“单独二孩”政策,虽然可拉低老龄化率0.5%-1%,但难以根本上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对此,王培安并不认同。他认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人口开始减少,群众意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到2050年可增加约3000万劳动力,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降低2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推迟或减缓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
儿童消费市场规模约5万亿元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放开“全面二孩”的另一大利好。王培安乐观地表示,相比能优化人口结构这一利好而言,“全面二孩”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更为显著。“新增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后,将使经济潜在增长率提高约0.5%。”未来新增人口将形成新的消费动力,拉动经济增长。
对此,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预计,十八届五中全会出台的放开“二孩”政策将拉动2016年中国GDP增长0.2%。
“实施‘全面二孩’后,从短期看,还将直接带动住房、教育、健康、家政及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刺激扩大相关领域投资,增加就业。”王培安说。
陈乐天分析称,“全面二孩”有周期支撑,将长期利好经济。2011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稳步增加,进入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并将在“十三五”期间持续。政策效应叠加周期效应,“十三五”期间婴幼儿相关产业将带来长期发展空间。
“‘全面二孩’的政策效果,将在4年内集中释放。”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向《经济》记者表示,2014年的独生子女规模为1.71亿人,这些人均为“全面二孩”政策的目标人群。其中,1100万的“单独二孩”目标人群不再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需要减去,再考虑到其中有55.6%有意愿要第二个孩子,实际有效的目标人群为8896万人。考虑到二胎生育将在4年内集中释放,预计每年选择再生育的育龄妇女比例分别为20%、35%、25%和20%,此外,还要减去即使没有政策也会超生的人群。那么,可以得到在放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的当年及之后3年,每年多出生的孩子数量分别为1143.77万人、2001.6万人、1429.71万人和1143.77万人。
李慧勇预测称,“全面二孩”政策将对婴幼儿消费市场产生近千亿元的冲击。中国城镇家庭的婴幼儿年平均消费金额在2014年约为10883元。而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38倍,因此,中国婴幼儿的平均消费金额为7727.85元。
“‘单独二孩’对婴幼儿市场的促进效应仅为55.52亿元或34.78亿元,而‘全面二孩’可对婴幼儿市场产生千亿元的冲击。”经过比对,李慧勇预计2016-2019年每个婴幼儿每年的平均消费额分别约为9788元、10963元、12278元和13752元。
据此可以测算出,若“全面二孩”的政策在2016年落地,预计4年间可为婴幼儿市场带来的消费增量分别为1119.58亿元、2194.37亿元、1755.49亿元和1572.93亿元。“如果加上楼市及其他行业,儿童消费市场总规模约为5万亿元。未来‘全面二孩’消费市场蕴含巨大的市场空间。”李慧勇说。
谁能分享全面二孩盛宴?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我国又一次对人口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社会各界对此次人口政策调整影响的探讨热度居高不下。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我国或将在2015-2025年迎来人口出生的新一轮婴儿潮小高峰,年新生儿人数预计均在2000万人以上。
根据中国人口趋势及政策调整,市场需要把握中国人口周期下的新机会。未来,教育、房地产、育儿消费等行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市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分食这块政策利好的蛋糕,各个行业都在努力准备着,待5万亿元市场大门一打开,各方必将使出浑身解数来争抢。
育儿领域需求旺盛
育儿市场火热,婴幼儿消费不再仅仅是“概念”,而将成为长期的投资机会,最直接的受益将来自于新生儿数量大幅增长。
“如果打算要孩子,我一定要先去找大夫调理调理,再找个育儿师好好教教我怎么带孩子”,李女士对《经济》记者说。
此外,现在女孩体质不如从前,精神压力大、锻炼少、饮食不均衡、作息时间不协调,不少人都对自己身体状况“没了底”。越来越多坚持母乳喂养的妈妈们捧热了“催乳师”这一行业,“全面二孩’之后,该行业必将更加火热。
由于经济及时间成本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生育二孩所带来的压力不仅包括经济压力,还体现在机会成本、时间成本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经济压力越小,生育二孩意愿越高;工作压力越小、时间越充裕,生育二孩意愿越高。
“因为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较快,由于夫妻双方基本都要上班,随着延迟退休的逐步实施,如果未来的爷爷奶奶也继续在职,要两个孩子恐怕就不得不请育儿师或保姆了。”李女士无奈地说。
这些真实的心声无疑打开了市场的巨大需求。
中信证券分析师陈乐天向《经济》记者表示,若按照年龄划分,可将婴幼儿的消费产业链分为产、养和育这3个阶段。孩子出生前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产检、产房、孕妇保健品等医疗服务领域,可归结为“产前”的消费。
对于婴儿在0-3岁之间的消费,主要集中在食品、保健品、婴儿用品等领域,属于“养活”的消费范畴。3-6岁的孩子消费主要是集中在食品、娱乐、服装及教育方面,兼具“养活”和“教育”的特性。
对于6-12岁的儿童,在教育、学习用品购买等方面的投入比重将会大大提高,可以归纳为以“教育”消费为主。
据陈乐天测算,“全面二孩”政策每年将带来“产前”的市场空间扩容量约930亿元,“养活”的市场空间扩容量约945亿元,“6-12岁儿童教育”的市场空间最大,扩容后约为1652亿元。其中,“养活”和“教育”的时间相对较长,因而市场需求会更加旺盛。
换房购房意愿增加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将会推动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新增加的人口将会带来房地产需求总量的增长,成为推进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
换房或增加住房面积,同样是生二孩后带来的一个现实问题。“如果家里两个孩子,都是男孩或都是女孩还可以挤一挤,用上下床过渡一下,若一个是女孩一个是 男孩,条件允许就应该趁早换大房。”蒙古族的白女士向《经济》记者表示,其已经怀上了第二个孩子,打算等孩子出生后就考虑换房。
“全面二孩”政策将引爆家庭对住房的新需求,住房消费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经济》记者分析称,由于当前多数城市已放开限购,全面放开二孩带来的新增购房需求,有可能在持有一套房或二套房的基础上直接购买大户型产品,这样会造成持有多套房产比重增大。“这部分新增购房需求也有可能以‘先买后卖’或‘贴钱置换’的形式进行多次换房,这样会促进换房次数的增加。”
目前市场上主流户型是两居、三居,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四居甚至五居将会成为一线城市市场上的主流户型。张大伟表示,一线城市大多数家庭倾向于几代同住,这样可以相互照应,也方便老人帮着带孩子。“如果是三代同住的家庭,三居刚好符合居住需要:父母一间、孩子一间、老人一间。但是如果生了二孩,三间房肯定是不够住的。到时就需要升级为四间房的户型,此外,如若想要四代同堂,那四间房及以上的户型将逐渐变成刚需。”
与此同时,对生育二孩的家庭来说,各地学区房的地位将更加不可动摇,学区房及入读名额的争夺也将愈发激烈。
北京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曹新美向《经济》记者说:“未来有两个孩子之后,家长考虑到两个孩子可以使用同一个学区房带来的两个名额,会觉得很值得。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教育将成为每个家庭最关心的事情,而这又将会让父母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部分家长或将未雨绸缪,提前出手抢购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区房,而这会进一步推高学区房的价格。若家长们购买的每个学区房都要为两个孩子上学所用,学区房需要被占用的时间必将会延长,换手率或将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
教育培训市场逼近5000亿元
在“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前后,另一火爆的相关领域是教育。
陈乐天预测,“全面二孩”将提升学前教育景气度,早教及幼儿园市场将更加集中。
现今早教阶段(0-6岁)孩子的父母主要为80后,且大多为高学历群体,高度重视早期教育。数据显示,74.7%的家庭每月在早教上的投入为500-1000元,10.09%的家庭每月的投入在1000元以上。
根据人口专家梁建章预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影响到5000万对夫妇,未来每年平均新增的新生儿规模预计在250万左右;那么再加上目前每年1700万左右的出生人口,早教行业的需求方基数庞大。
同时,学校及学生将面临新一轮教育改革,教育培训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中小学课外辅导培训市场面临集中提升机会。
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努力避免教育资源不平衡,但优秀教师资源紧缺却是教育现状中无法忽视的痛点。虽然教育部门一直在推行减负政策,但在避免“越减负担越重”这一点上,要走的路显然还很长。此外,未来5年出生的“二孩”们基本确定要赶上新一轮教育改革了。
《经济》记者从教育部门获悉,教育改革后,学生单凭学区房进入名校或无法确保,学生相互比拼时将进一步聚焦于能力及才华的多样性。学校将逐步推行分层教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配备不同的教材和师资,学生们将改为实行走班制,学校会开设拥有固定优秀教师的名师班或特别班。
而这必将再次点燃教育部门上次推动学生减负措施之后趋于冷静的校外培训市场。因为未来的学生们将从“一考定终身”变为“每考定终身”,若想在拥有优秀教师的班级里,必须每次考试都倾尽全力,还要确保可以拿到好成绩。别人都去补课而自己不补,实在无法确保与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潜力约为每年2800亿元,而整体教育培训市场潜力则约为每年5000亿元。
此外,教育部门收紧公办学校开办国际班资格的举动,极大地催生了民办留学市场的发展,但是民办国际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无法进入更多家长的视野。刚出台不久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正案(草案)》将打破这一瓶颈,成为民办教育的重要确权文件。20万所民办学校在得到教育部门肯定与背书之后,将得到更多家长的认可,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出台的还有职业教育的转型。由于我国提出并正在稳步推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未来若干年将有600所地方本科院校会把教学重点转为职业教育,而随着远程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化也将迎来新的篇章。这些都将是资本可以布局的重点领域。
“全面二孩”终放开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公布,民众期待已久的“全面二孩”政策终于放开。与此同时,实行了三四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即将终结。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王培安表示,实施“全面二孩”后,家庭规模会有所扩大,有利于构建稳定的亲缘关系,增强家庭的代际支持、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发展。
《经济》记者从卫计委网站了解到,当前20-44岁已婚人群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93个,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群众的生育意愿。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目前全国平均家庭规模约为3.02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意味着可以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生育意愿,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全面二孩”政策迅速放开的背后,是为了改变中国人口已经逐渐显现的独生子女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行三四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产生了1.5亿名独生子女。
同时,中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人口加速增长的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2014年中国的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已经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而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连年降低。
据悉,此次在“单独二孩”放开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放开了“全面二孩”政策,或与“单独二孩”政策遇冷有密切关系。
“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之前,有关部门曾经预测每年会增加新生人口200万人,但事实证明,这一估计大大超出了现实。2014年,全年出生人口仅增加47万人。截止到2015年5月底,全国1100万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夫妻中仅有145万提交了再生育申请。
“我和家人连第一个孩子都没想好什么时候要呢,大家就都开始讨论第二个孩子的事儿了”,身为80后的张女士对《经济》记者说。据了解,有这种想法的80后不止她一个。
不可否认的是,“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这不仅仅是一条在我国农村常见的计生标语,也早已深深刻在广大80后的脑海里。
“全面二孩”政策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那天,身为正处于黄金生育期的70后、80后,大多在第一时间是有点“哑”的,反倒是50后、40后甚至30后们在各地进行着激烈讨论。看着一群非70后、80后甚至是外国人在热烈讨论中国的70后、80后到底要不要生二孩、什么时候生二孩,70后、80后着实感到有点蒙。
“全面二孩”是及时雨
人口是决定一国长期的经济发展、市场走势及投资机会的潜在因素。对于我国而言,开放“全面二孩”是一场及时雨。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育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都在快速上升,而生育带来的收入、保障与快乐等三大效用都在下降。因此,生育率与收入呈现负相关关系,因此发达国家生育率低于发展中国家,城镇生育率低于农村地区生育率。
中信证券分析师陈乐天向《经济》记者介绍称,1960年至今,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一直在下降。“在我国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当中,政策因素与经济因素是共同发挥作用的,但趋势是政策因素作用下降,经济因素作用增强。研究表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政策主导生育率下降;80年代到90年代,政策因素与经济因素共同主导;90年代以来则是经济发展因素主导。”
陈乐天认为,“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等政策调整不会改变生育率下降的长期趋势,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验证了这一点。因此,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会降至1.20-1.40的极低水平。
基于对生育率的判断,陈乐天认为,中国人口总量拐点最早可能在2023年前后到来,最高达到14亿左右,“‘十三五’开始,中国老龄化将加剧,预计202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2%,2030年将达到17.5%,分别与1990年、2000年的日本相当,但人口老龄化上升速度要比日本严重”。
《经济》记者从卫计委网站了解到,按照中央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的部署,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卫计委将进一步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取消二孩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准确掌握生育信息。也就是说,未来对于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夫妻,可到一方户口所在地或现居住地办理登记。这无疑比现行政策方便了许多。
全国人口峰值将延后两年
“全面放开‘二孩’是为了调整国家长期的人口结构,防止青黄不接,”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向《经济》记者评论称,“二孩”政策能够调整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切实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放开‘二孩’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最大的利好在长期,不在短期,是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上的,不应将这个利好进行过于功利化地解读,尤其不该总盯着短期利好而忽略长期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放开“全面二孩”政策,市场对此已有预期。陈乐天向《经济》记者表示,“全面二孩”并不是主题炒作,相关产业具有较长的周期支撑。但市场把“全面二孩”当成主题性投资机会,并不妥当。
左小蕾强调,长期来看,放开“全面二孩”是有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减缓我国老龄化压力,增加我国劳动力供给的。
据王培安介绍,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左右,已经为放开“全面二孩”政策预留了空间。放开“全面二孩”后,全国人口峰值将延后2年左右,在2029年达到峰值14.5亿人。
“中国的人口发展曾面临诸多挑战”,陈乐天认为,此刻决定放开“全面二孩”,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的必要之举,能够起到提前缓冲2030年后人口数量绝对下滑、劳动力的绝对减少和逐渐短缺、低生育率带来的低增长陷阱等风险的作用。
但是陈乐天担心,由于是经济因素主导了近20年以来的低生育率,预计“全面二孩”政策叠加此前的“单独二孩”政策,虽然可拉低老龄化率0.5%-1%,但难以根本上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对此,王培安并不认同。他认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人口开始减少,群众意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到2050年可增加约3000万劳动力,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降低2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推迟或减缓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
儿童消费市场规模约5万亿元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放开“全面二孩”的另一大利好。王培安乐观地表示,相比能优化人口结构这一利好而言,“全面二孩”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更为显著。“新增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后,将使经济潜在增长率提高约0.5%。”未来新增人口将形成新的消费动力,拉动经济增长。
对此,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预计,十八届五中全会出台的放开“二孩”政策将拉动2016年中国GDP增长0.2%。
“实施‘全面二孩’后,从短期看,还将直接带动住房、教育、健康、家政及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刺激扩大相关领域投资,增加就业。”王培安说。
陈乐天分析称,“全面二孩”有周期支撑,将长期利好经济。2011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稳步增加,进入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并将在“十三五”期间持续。政策效应叠加周期效应,“十三五”期间婴幼儿相关产业将带来长期发展空间。
“‘全面二孩’的政策效果,将在4年内集中释放。”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向《经济》记者表示,2014年的独生子女规模为1.71亿人,这些人均为“全面二孩”政策的目标人群。其中,1100万的“单独二孩”目标人群不再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需要减去,再考虑到其中有55.6%有意愿要第二个孩子,实际有效的目标人群为8896万人。考虑到二胎生育将在4年内集中释放,预计每年选择再生育的育龄妇女比例分别为20%、35%、25%和20%,此外,还要减去即使没有政策也会超生的人群。那么,可以得到在放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的当年及之后3年,每年多出生的孩子数量分别为1143.77万人、2001.6万人、1429.71万人和1143.77万人。
李慧勇预测称,“全面二孩”政策将对婴幼儿消费市场产生近千亿元的冲击。中国城镇家庭的婴幼儿年平均消费金额在2014年约为10883元。而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38倍,因此,中国婴幼儿的平均消费金额为7727.85元。
“‘单独二孩’对婴幼儿市场的促进效应仅为55.52亿元或34.78亿元,而‘全面二孩’可对婴幼儿市场产生千亿元的冲击。”经过比对,李慧勇预计2016-2019年每个婴幼儿每年的平均消费额分别约为9788元、10963元、12278元和13752元。
据此可以测算出,若“全面二孩”的政策在2016年落地,预计4年间可为婴幼儿市场带来的消费增量分别为1119.58亿元、2194.37亿元、1755.49亿元和1572.93亿元。“如果加上楼市及其他行业,儿童消费市场总规模约为5万亿元。未来‘全面二孩’消费市场蕴含巨大的市场空间。”李慧勇说。
谁能分享全面二孩盛宴?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我国又一次对人口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社会各界对此次人口政策调整影响的探讨热度居高不下。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我国或将在2015-2025年迎来人口出生的新一轮婴儿潮小高峰,年新生儿人数预计均在2000万人以上。
根据中国人口趋势及政策调整,市场需要把握中国人口周期下的新机会。未来,教育、房地产、育儿消费等行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市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分食这块政策利好的蛋糕,各个行业都在努力准备着,待5万亿元市场大门一打开,各方必将使出浑身解数来争抢。
育儿领域需求旺盛
育儿市场火热,婴幼儿消费不再仅仅是“概念”,而将成为长期的投资机会,最直接的受益将来自于新生儿数量大幅增长。
“如果打算要孩子,我一定要先去找大夫调理调理,再找个育儿师好好教教我怎么带孩子”,李女士对《经济》记者说。
此外,现在女孩体质不如从前,精神压力大、锻炼少、饮食不均衡、作息时间不协调,不少人都对自己身体状况“没了底”。越来越多坚持母乳喂养的妈妈们捧热了“催乳师”这一行业,“全面二孩’之后,该行业必将更加火热。
由于经济及时间成本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生育二孩所带来的压力不仅包括经济压力,还体现在机会成本、时间成本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经济压力越小,生育二孩意愿越高;工作压力越小、时间越充裕,生育二孩意愿越高。
“因为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较快,由于夫妻双方基本都要上班,随着延迟退休的逐步实施,如果未来的爷爷奶奶也继续在职,要两个孩子恐怕就不得不请育儿师或保姆了。”李女士无奈地说。
这些真实的心声无疑打开了市场的巨大需求。
中信证券分析师陈乐天向《经济》记者表示,若按照年龄划分,可将婴幼儿的消费产业链分为产、养和育这3个阶段。孩子出生前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产检、产房、孕妇保健品等医疗服务领域,可归结为“产前”的消费。
对于婴儿在0-3岁之间的消费,主要集中在食品、保健品、婴儿用品等领域,属于“养活”的消费范畴。3-6岁的孩子消费主要是集中在食品、娱乐、服装及教育方面,兼具“养活”和“教育”的特性。
对于6-12岁的儿童,在教育、学习用品购买等方面的投入比重将会大大提高,可以归纳为以“教育”消费为主。
据陈乐天测算,“全面二孩”政策每年将带来“产前”的市场空间扩容量约930亿元,“养活”的市场空间扩容量约945亿元,“6-12岁儿童教育”的市场空间最大,扩容后约为1652亿元。其中,“养活”和“教育”的时间相对较长,因而市场需求会更加旺盛。
换房购房意愿增加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将会推动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新增加的人口将会带来房地产需求总量的增长,成为推进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
换房或增加住房面积,同样是生二孩后带来的一个现实问题。“如果家里两个孩子,都是男孩或都是女孩还可以挤一挤,用上下床过渡一下,若一个是女孩一个是 男孩,条件允许就应该趁早换大房。”蒙古族的白女士向《经济》记者表示,其已经怀上了第二个孩子,打算等孩子出生后就考虑换房。
“全面二孩”政策将引爆家庭对住房的新需求,住房消费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经济》记者分析称,由于当前多数城市已放开限购,全面放开二孩带来的新增购房需求,有可能在持有一套房或二套房的基础上直接购买大户型产品,这样会造成持有多套房产比重增大。“这部分新增购房需求也有可能以‘先买后卖’或‘贴钱置换’的形式进行多次换房,这样会促进换房次数的增加。”
目前市场上主流户型是两居、三居,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四居甚至五居将会成为一线城市市场上的主流户型。张大伟表示,一线城市大多数家庭倾向于几代同住,这样可以相互照应,也方便老人帮着带孩子。“如果是三代同住的家庭,三居刚好符合居住需要:父母一间、孩子一间、老人一间。但是如果生了二孩,三间房肯定是不够住的。到时就需要升级为四间房的户型,此外,如若想要四代同堂,那四间房及以上的户型将逐渐变成刚需。”
与此同时,对生育二孩的家庭来说,各地学区房的地位将更加不可动摇,学区房及入读名额的争夺也将愈发激烈。
北京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曹新美向《经济》记者说:“未来有两个孩子之后,家长考虑到两个孩子可以使用同一个学区房带来的两个名额,会觉得很值得。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教育将成为每个家庭最关心的事情,而这又将会让父母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部分家长或将未雨绸缪,提前出手抢购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区房,而这会进一步推高学区房的价格。若家长们购买的每个学区房都要为两个孩子上学所用,学区房需要被占用的时间必将会延长,换手率或将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
教育培训市场逼近5000亿元
在“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前后,另一火爆的相关领域是教育。
陈乐天预测,“全面二孩”将提升学前教育景气度,早教及幼儿园市场将更加集中。
现今早教阶段(0-6岁)孩子的父母主要为80后,且大多为高学历群体,高度重视早期教育。数据显示,74.7%的家庭每月在早教上的投入为500-1000元,10.09%的家庭每月的投入在1000元以上。
根据人口专家梁建章预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影响到5000万对夫妇,未来每年平均新增的新生儿规模预计在250万左右;那么再加上目前每年1700万左右的出生人口,早教行业的需求方基数庞大。
同时,学校及学生将面临新一轮教育改革,教育培训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中小学课外辅导培训市场面临集中提升机会。
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努力避免教育资源不平衡,但优秀教师资源紧缺却是教育现状中无法忽视的痛点。虽然教育部门一直在推行减负政策,但在避免“越减负担越重”这一点上,要走的路显然还很长。此外,未来5年出生的“二孩”们基本确定要赶上新一轮教育改革了。
《经济》记者从教育部门获悉,教育改革后,学生单凭学区房进入名校或无法确保,学生相互比拼时将进一步聚焦于能力及才华的多样性。学校将逐步推行分层教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配备不同的教材和师资,学生们将改为实行走班制,学校会开设拥有固定优秀教师的名师班或特别班。
而这必将再次点燃教育部门上次推动学生减负措施之后趋于冷静的校外培训市场。因为未来的学生们将从“一考定终身”变为“每考定终身”,若想在拥有优秀教师的班级里,必须每次考试都倾尽全力,还要确保可以拿到好成绩。别人都去补课而自己不补,实在无法确保与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潜力约为每年2800亿元,而整体教育培训市场潜力则约为每年5000亿元。
此外,教育部门收紧公办学校开办国际班资格的举动,极大地催生了民办留学市场的发展,但是民办国际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无法进入更多家长的视野。刚出台不久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正案(草案)》将打破这一瓶颈,成为民办教育的重要确权文件。20万所民办学校在得到教育部门肯定与背书之后,将得到更多家长的认可,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出台的还有职业教育的转型。由于我国提出并正在稳步推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未来若干年将有600所地方本科院校会把教学重点转为职业教育,而随着远程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化也将迎来新的篇章。这些都将是资本可以布局的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