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家居消费升级:从“有的住”到“住得好”

上海世博展览馆正在举办的 2025 设计上海吸引众多观众参观 作者:王冈 / 来源:中经视觉
去年以来,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万达星城小区的步梯洋房,陆陆续续加装了电梯,一些住在高层腿脚不便的老人乘着崭新的电梯下楼遛弯,聚在一起喜笑颜开。与万达星城一条马路之隔,红谷春天花园小区的肖大爷今年将住了20多年的房子进行了翻新,厨房改造采用智能抽油烟机、嵌入式智能冰箱、嵌入式烧烤一体机,配合重新规划的橱柜系统,空间利用率大幅提升;此外,卫生间墙面采用防滑防潮新材料,智能马桶加装了扶手,旧式门锁也换成了全新的智能门锁,曾经问题频出、烦恼不断的老房子已经变成了宜居的“好房子”。
时至今日,“好房子”建设与“老房子”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越来越多的家庭换上了电子锁,把用了多年的旧椅子换成了符合人体工学的智能座椅;曾经“能用就行”的衣柜橱柜,被全屋定制替代;冰箱、洗衣机不仅可以嵌入隐藏,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我国家居消费从“刚需”到“悦己”的升级革命已经来临。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今年3月,“好房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月1日,新版《住宅项目规范》正式实施,其中要求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从2.8米增至3米,电梯成为4层以上住宅“标配”,隔音标准提升10分贝等,为“好房子”定下了标准和底线;6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聚焦房地产领域,首次明确提出“要扎实有力推进‘好房子’建设”,并将其纳入城市更新机制。而在政策定调和数字变化的背后,是一场关乎亿万民众居住品质的深刻变革,更是国家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回应。
“好房子”理念的提出,是对“房住不炒”定位的深化践行,推动住房回归居住本质,重构居住权内涵。新版《住宅项目规范》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四大维度构建起“好房子”评价体系,其中安全是基础需求,舒适是健康保障,绿色体现节能低碳,智慧则满足更高层次居住需求,这一标准体系使抽象的“好房子”理念转化为可量化、可执行的技术规范,精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居住痛点。此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征集群众意见时发现,隔音不佳、卫生间串味、墙体渗漏等问题位居居民投诉前列,而新标准以问题为导向,直指这些长期存在的居住痛点,真正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秦云龙/摄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部署,结合区域实际出台“好房子”配套政策。山东、江苏、湖北、江西等地相继发布“好房子”建设专项文件,明确支持措施与推进路径;多地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标准,形成“国标+地标”的双重保障机制。与此同时,科技赋能力度也在加大,“好房子”建设过程智能化,建成后全屋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而一些“好房子”样板项目出炉,也为“好房子”建设带来了示范效应。今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第一批“好房子”建设经验做法,围绕出台推动政策、加强技术支撑、打造示范样板、强化科技赋能等六个方面,介绍了一些地方的优秀经验做法。其中,山东、北京、山西等多个省市在“好房子”建设过程中加强过程监管、强化部门协同、完善支持措施;浙江省将3200余个小区纳入智慧化管理体系,“浙里安居”品牌通过场景化服务创新,逐步形成可复制的社区治理数字化解决方案等,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好房子”建设包含“增量提质”与“存量焕新”双重任务。在新增供给端,严格遵循安全、舒适、绿色、智慧标准打造高品质住宅;在存量改造端,着力将老旧小区、危旧房屋改造为宜居空间。截至今年9月,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30万个,惠及居民5100万户。如何把巨大的存量“老房子”“旧房子”改造成好房子,实现城市更新,许多地方已经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位于拱墅区的浙工新村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是浙江工业大学的教工宿舍,多年过去这里已经成了危旧房,540多户居民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政府引导协调、居民自主出资的方式,84天完成签约、66天完成腾房,最终拆改结合,以7种户型精准匹配居民需求,450余个新增车位及超2000平方米的各类社区服务设施,彻底解决危旧房安全隐患,成为“危旧房”变“好房子”的典范。这一成功案例的背后,是浙江省一套不断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2024年5月1日,浙江省住建厅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稳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自主更新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始实施,确立了“政府引导、业主主体”的更新模式,将改造决策权与出资权交还居民,激发内生动力。在资金筹措上,构建起“居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市场融一点”的多元共担机制,鼓励公积金使用与社会资本参与;在审批流程上,推行联合审查、简化手续,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免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大幅提升效率。这种“自下而上”的更新模式,实现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时至今日,选择自主改造旧房子、老房子的居民也越来越多,在南昌市红谷滩区,一家名为“宅焕新”门店号称“旧房改造专家”,开业仅3个多月,便帮助十余户家庭完成旧房改造,营业额突破200万元。该店负责人表示,当前旧房改造需求旺盛,主要集中在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空间升级,以及全屋智能化、嵌入式家电家具配置。江西省针对群众关注的隔声、渗水、墙面空鼓等问题,立项62项科研课题开展技术攻关,为旧房改造提供科技支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不仅是建筑材料的升级、设计风格的改变,更是对居住权内涵的重新诠释。当住房真正回归居住本质,人们获得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善,更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
智能门锁重塑家庭安全“防线”
傍晚时分,江西省宜春市的李女士提着购物袋走到家门口,但她并没有翻找钥匙,只是伸手在门锁前一晃,“嘀”的一声,门应声而开。与此同时,客厅的灯光自动亮起,窗帘缓缓合拢,背景音乐开始播放轻快的旋律。“每天回家都很安心,也很有仪式感”,李女士笑着说。如今,在科技赋能下,门锁已从简单的安全卫士,升级为智能生活的“入口”。
《经济》记者近日走访市场发现,各种科技力量正在汇入小小的门锁,开门关门之间,让以往只存在于电影中的场景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日常。例如,再也无需担心是否忘了带钥匙,而出门关门的一刹那,家中的扫地机器人开始工作,灯光逐渐熄灭,窗帘自动打开,空调进入节能模式,这样的智能场景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时至今日,门锁早已不是冰冷的五金产品,而是融合生物识别、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终端。“我们的智能锁可以接入米家APP,实现不同家庭成员进出家的权限管理,同时触发一系列自动化场景。”鹿客江西负责人周天伦向记者表示,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该公司凭借其自主研发的多项核心技术,不仅让门锁更安全、更智能,还可以与生态系统里的其他智能设备深度联动。周天伦向记者展示了一款利用最新掌静脉识别技术的门锁,即使用手掌沾水,门锁也能准确识别,这种无接触开锁方式,不仅更加安全,也更卫生。“传统的指纹识别是识别表皮纹路,而我们的掌静脉技术能够识别皮肤下的毛细血管分布,安全等级从百万分之一提升到千万分之一。”除了掌静脉识别,鹿客最新的智能锁还支持人脸、密码、NFC、蓝牙、APP远程等共11种开锁方式。“虽然功能很多,但大多数用户最常用的就是那么两三种。”周天伦说。




上海世博展览馆正在举办的 2025 设计上海吸引众多观众参观 作者:王冈 / 来源:中经视觉
智能锁不仅为众多家庭带来了改变,也为房屋租赁市场带来了变革,越来越多的房东和经营户享受起了技术红利。在赣州市经营着10多套公寓的王先生,通过手机APP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智能门锁匹配的后台管理系统。“现在不需要每月上门抄水电表、收租金了。租客通过APP签约支付,门锁自动同步权限,水电数据自动上报,系统自动生成账单。”他指着手机屏幕上的管理后台说:“这个租客今天刚交了租金,系统自动发送了密码有效期延长授权。以前管理这么多房子需要两三天时间,现在半个小时就能搞定。”针对商用场景,一些智能锁厂家推出造型简洁耐用的锁具,虽简化了人脸识别等复杂功能,却强化了后台集中管理能力,可高效管控数百间房屋。
在消费端,智能门锁的功能迭代还在不断突破想象边界。萤石启明的一款智能锁搭载的结构光3D人脸识别技术,无论化妆素颜、戴帽架镜,甚至怀抱重物歪头靠近,均能在1秒内快速识别。其活体检测功能更是安全感十足,连双胞胎都能精准区分,而对于指纹较浅的老人和好动的儿童,该锁采用的掌静脉识别技术解决了传统智能锁易失灵的难题,让很小的孩子也能独立开门。此外,该门锁还搭载了一块4英寸高清屏幕,堪称“电子猫眼”的升级版,当有人按响门铃,屏幕自动唤醒,显示实时画面,并支持变声对讲,贴心守护室内人员安全。
“全球对智能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周天伦表示,中国的智能锁企业凭借技术研发和产业链优势,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先位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智能锁市场规模突破6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30%,预计2025年将达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3%。一线城市渗透率已达20%,二、三线城市需求加速释放。
政策的东风为智能锁行业注入强劲动力,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支持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国五金制品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持续发力,推动智能锁向“AI驱动智慧安防终端”转变。在双重政策加持下,智能锁行业正加速从单一功能产品向集成安防、服务于一体的智慧终端演进。从“有的住”到“住得好”,智能门锁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开门方式,更重新定义了家的概念,它让家不再是静态的物理空间,而是能够感知、响应甚至预测居住者需求的智慧体。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这把“科技钥匙”将继续解锁更多可能,为千家万户构筑更安全、更便捷、更有温度的生活空间。
睡眠科技与空间美学“双重进化”
曾经,一张硬板床、一个衣柜、一台电视机构成了中国人对“家”的认知;而今天,具有健康监测功能的床、舒适的新材料床垫、嵌入式家电、定制化家具正在重新定义居住品质。
“床垫像是有生命,翻身瞬间就调整了支撑力,肩部区域的柔性单元甚至能感知到我举手机的重量,自动加强承托,真的是太神奇了。”这是一位网友在体验了慕思的一款智能床垫后,所发出的感慨。这款最新的AI智能床垫,内置了海量的人体工学数据,能够根据不同身高、体型的用户进行精准自适应分区,继而为每一个用户建立个体的睡眠数据库,而且还可以实时感知人们的睡姿变化,精准针对肩、背、腰、臀、腿五大核心部位进行五区自适应调节。此外,还植入了健康管理系统,睡眠心率、呼吸、体动、打鼾、深浅睡眠等都可以形成专属报告,如有异常就会发出提醒。
围绕如何让人“睡得好”,近年来许多企业以材料创新、科技赋能来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让越来越多的人安然入梦。位于江苏省如皋市的梦百合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非温感零压棉专利技术和全场景智能睡眠解决方案,书写着“睡得好”背后的产业蝶变。在梦百合现代化生产车间内,自主发泡的记忆棉原料经过精密加工,最终转化为具有颠覆性性能的新型材料。区别于传统温感记忆棉随温度变化的弊端,该公司独创的非温感0压棉技术已获国家专利认证,彻底解决了冬季变硬、夏季软化的行业痛点。“无论严寒酷暑,床垫始终保持一致的支撑性和包裹感。”梦百合公司运营负责人马靖向记者介绍,这项技术突破不仅源自对材料科学的深耕,更建立在对人体工程学的精准把握之上,即通过模拟太空舱座椅的压力分散原理,让床垫完美贴合脊椎自然曲线。除此之外,梦百合将0压体验与智能科技深度融合,针对银发群体开发的助眠程序与满足年轻白领需求的按摩放松模式并存,音乐播放、震动按摩等功能模块的模块化设计,使床具兼具健康监测与休闲放松的双重属性。“现在消费者既懂比较不同品牌的质量差异,也愿意为真正有价值的技术买单。”马靖指出,尽管市场上仍存在低价竞争,但消费者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中高端床垫的市场份额在持续扩大。时至今日,梦百合公司已构建起了涵盖床垫、枕头、智能床在内的垂直产品矩阵,全季、汉庭等绝大多数酒店连锁品牌的0压房均采用梦百合产品,累计覆盖超140万间客房。

市民参观智能家居馆 作者:李攀 / 来源:中经视觉
在睡眠科技不断革新的同时,家居空间美学也在悄然进化,嵌入式家电成为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它们不再是孤立的设备,而是整体家居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苏宁易购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嵌入式冰箱和洗衣机产品销售占比已达92%,嵌入式厨房微蒸烤一体机销售同比增长88%,“隐藏式”设计理念正重塑中国家庭的空间观念。近日,记者走访多地家电卖场发现,以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嵌入式家电已成为消费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其背后折射出消费者对空间效率、健康存储及智能生活的全新诉求。在南昌某家电卖场,一组几乎与橱柜完全平齐的嵌入式冰箱吸引了记者目光。与传统冰箱背部及两侧需预留各5—10厘米散热空间不同,采用底部散热技术的新型嵌入式冰箱,仅需1厘米缝隙即可实现完美嵌入。“这款美菱冰箱机身宽度91.1厘米,预留92厘米就能完美嵌入,严丝合缝。”导购人员表示,这种极致的空间利用让厨房不再拥挤,而且视觉呈现也更为整洁,如今无缝衔接的设计语言已经成为高端家电的标配。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能够嵌入、隐身的背后,实际上是源于散热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例如,传统冰箱依赖两侧及后背散热,而新型冰箱则通过底部左右侧进风、出风,进行散热,“就像给冰箱装上了隐形呼吸系统”。行业技术人员解释,这种设计不仅节省空间,更避免了传统布局造成的卫生死角,契合现代厨房的整体化趋势。
近年来,嵌入式家电、家具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本质上是对居住空间价值的重新定义。当冰箱不再是突兀的庞然大物,洗衣机能够融入浴室柜体,中国家庭正在经历从“有处安放”到“赏心悦目”的审美跨越,从“能用就行”到“用得讲究”的品质升级。“现在装修不仅要好看,更要好用。科技就应该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却处处感受到方便。”一位正在选购嵌入式家电的消费者向记者如此表示,而这种朴素的消费哲学,恰恰是中国家居消费升级的最佳注脚。
科技赋能全场景生活革命
当清晨的屋内的灯光依据自然光规律渐变唤醒沉睡的家人,当AI空调托管动态调节水温实现四季即开即热,当卧室灯光伴随轻音乐缓缓熄灭……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正随着科技创新加速融入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一场以“智能+居住”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中国人的家居消费观念。
时至今日,厨房设备可以变得多贴心?在一家家电卖场的厨电展区,一台最新的数字厨电让记者眼前一亮,它不仅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更能实时监控烹饪进度,下载专属APP后,洗碗机、蒸烤箱等设备也可纳入智能管理系统。“这款超薄款嵌入式厨电顶部储物柜设计完美契合小户型需求,将有限空间转化为立体收纳系统。”据现场负责人赵腻腻介绍,这款集功能性与装饰性于一体的数字厨电,不仅是工业设计的突破,更是空气动力学的创新实践,其所配备的抽油烟机,可以手势感应操控。记者在现场体验时,向右挥手,抽油烟机的吸力瞬间加大,向左挥手则变小。“采用类似集成灶的近吸原理,核心在于智能增压系统的精准调控,当公共烟道压力突变时,可以实时监测烟道阻力,即便在烹饪高峰期也能保持畅通无阻。最大排风量可以达到29立方米/分钟,有效防止油烟倒灌。”赵腻腻说。除此之外,灶具的材质设计也颇费心思,磨砂质感面板取代传统钢化玻璃,既规避了指纹残留的困扰,又兼具防油污特性。赵腻腻现场演示时,喷上油渍的表面,经湿布轻拭便焕然一新,与之形成互补的是可拆卸式灶具设计,更容易打理,“特别适合有洁癖的家庭主妇”。
灶具下面并排放置的是蒸烤一体机和消存一体洗碗机,这种集成式的厨电为厨房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据赵腻腻介绍,配备搪瓷内胆的蒸烤一体机支持同步烹饪,三层架构可同时蒸米饭、蛋和蔬菜,其锁鲜技术通过精准温控实现食材最佳口感,海鲜设定120℃蒸汽烹饪,肉类则采用先蒸后烤的复合模式。与此同时,设备内置的智能菜单涵盖烤红薯、蒸排骨等家常菜品,只需选择对应程序即可完成复杂烹饪。此外,在饭后,洗存一体洗碗机的出现不仅解放了人,而且也让餐具更加卫生,区别于普通洗碗机的烘干消毒流程,还提供独立消毒模式,可直接对玩具、餐具进行杀菌处理。“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这种即时消毒功能非常实用。”赵腻腻说。
对于传统冰箱来说,大部分只有冷冻、冷藏基本功能,而最新的智能冰箱制冷分类更加细化,功能分区明确,而且除菌、保鲜技术已经日臻完善。“生菜放了两天还是翠绿的,荔枝存放7天依然新鲜。可以30秒高效除菌,15分钟快速净味。”在一款最新的美菱智能冰箱前,南昌市四平电器万达店负责人闵凤向记者介绍,这款拥有“MNC+Pro”主动除菌净味技术的智能冰箱,可以主动分解异味分子,配合多维度气流循环,使保鲜室形成微压环境。记者看到,与传统冰箱不同,这款冰箱有养鲜果蔬仓、制冰储水仓、时蔬精储仓以及智控变温仓等,其中三档变温仓可分别设置零度、冰镇等模式,肉类在这个仓里可达-3℃并维持5天至7天无需解冻,这样拿出来更方便切用。
夜间打开冰箱找食材不再摸黑翻找,这是人性化与智能化带来的便利;洗衣服不必守着程序结束,这是自动提醒功能的贴心设计。在某家电卖场,一款配备直驱电机的智能洗衣机,不仅将洗净率提升至1.16的行业新高,且运行噪声大幅降低。“分段加热技术能针对不同污渍自动调节水温,先冷水预洗保护蛋白纤维,再用60℃高温瓦解油渍。”据工作人员介绍,更重要的是人机交互的变化,老年用户无需复杂设置,放入衣物后长按启动键即可完成全流程洗涤;年轻用户则可通过手机APP定制专属洗护程序。特别开发的“自由洗”功能允许用户自主设定洗涤时长,从快洗15分钟到深度清洁52分钟灵活选择,真正实现“按需所用”。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一些家电头部企业已开始布局家居物联网生态,未来,随着5G技术的普及,家电间的互联互通将催生更多场景化解决方案。眼下,一些科技企业依托AI技术与智能生态的深度融合,推出覆盖全屋场景的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无感智能”体验,将科技深度融入生活细节,推动中国家庭居住形态向智能化跃迁。例如,在华为鸿蒙智家系统的加持下,家庭设备形成真正的“万物互联”体验——从开关墙面的多彩点按面板到语音控制面板,用户轻触即可调节灯光色温,甚至实现跨房间的设备联动。工作人员现场演示,通过手机APP远程关闭客厅灯光,同时将卧室灯具切换为暖色调,展现了智能系统的场景化响应能力。面对市场上毛坯房与精装房并存的需求,华为鸿蒙智家创新推出差异化解决方案,对于尚未动工的毛坯房,可在水电施工前介入,将摄像头、全网络覆盖、灯光控制等模块融入建筑本体;针对已完成装修的精装房,则通过复用现有电线缆,配合专业布线指导,实现智能设备的无缝接入。这种开放的生态系统使消费者可自由组合智能单品,形成完整的智慧生活场景。
从一把智能门锁构建的安全防线,到一套嵌入式家电带来的空间美学;从人体工学对家庭成员的科学托举到个性化睡眠的健康管理;从“更懂你”的家具家电到全屋智能的场景化联动,科技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人性化关怀融入居住的每一个细节。而随着5G、AI等技术的深化应用,这场以“智能+居住”为核心的革命将进一步走向纵深,这是一条从满足“住有所居”的刚性需求,到实现“住有优居”品质生活的升华之路,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