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要腾出空间来治理环境

    7月初,强降雨过后,北京出现了罕见的“蓝天白云”,网友们纷纷调侃新鲜空气也成了一种奢侈品。对此,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很无奈也很尴尬。他说,“我们的数据总是跟老百姓的感受不一致,有时候老百姓不信。事实上,我说的是真的,老百姓不信也是真的,为什么?因为中国的环境问题块头太大、浓度太高,比如PM2.5,不降到60微克/立方米以下,人们很难有一个明显感受。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日益显现,我国的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复杂,整合起来比任何国家的难度都要大。”

优美环境成“奢侈品”

    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依然突出,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暴露,并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近年来虽然我国局部地区的环境治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周生贤认为从总体上看,环境质量的改善与公众的期待仍然有较大的差别,优美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的新期待。
    众所周知,今年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周生贤介绍,此次雾霾覆盖面积达270万平方公里,影响6亿多人口,最严重的时候北京小时PM2.5浓度达到68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接近1000微克/立方米。按照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年均值为35微克/立方米,日均值为75微克/立方米),全国有70%的城市不达标。其中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PM2.5污染严重,一些城市的灰霾天气达到100天以上,个别城市超过200天。10年来我国城市能见度下降了2公里。
    与此同时,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周生贤强调,2012年我国十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占10%,61个重点湖(库)中24个劣于Ⅲ类标准,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10%不达标,农村仍有2.98亿人口饮水不安全,地下水污染呈现出条带形向面状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的趋势。2012年全国198个地市开展地下水检测,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呈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占57.3%,个别监测点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
    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亟待加强。生态系统退化,非法采砂泛滥,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亿吨,约占全球土壤侵蚀总量的1/5。全国4万个乡镇、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57%和67%。
    环境风险不断凸显。全国排查的4万多家化学品企业中,12%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电子废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全国耕地土壤污染显现。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状况不容乐观。

环境保护仍是薄弱环节

    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调节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周生贤指出,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一种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都会推动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一些地方GDP挂帅,在发展中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给经济让路,抓经济硬、抓环保软,环境保护成为口头环保、口号环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既要GDP的高速度增长,又要干净的环境质量,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把当前发展速度放得慢一点,腾出一定空间来治理环境,调整结构。如果发展的结果使健康人变成了不健康的人,变成了瘸子、跛子,这是对发展的一种讽刺。这种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据周生贤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把钢铁作为重点产业发展的省区达26个,石油化工25个,有色金属20个,火电12个;西部12个省区当中有11个把化工、钢铁、有色金属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如今,我国已成为能源、钢铁、氧化铝、铜、铅、锌、水泥等消耗最大的国家之一,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2年煤炭消耗量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我国重化工等行业单位能耗明显高于世界先进水平。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力、低效率的粗放型工业模式尚未更改,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必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生态环境也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风险。
    同时,我国的环境生态体制还需进一步改革。一方面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制约,“水里和陆地的不是一个部门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个部门管”;另一方面,部门内部职能交叉重叠,据悉,我国环保工作的40%由环保部负责,这其中的60%分散在9个部门,21项工作有交叉。对此,周生贤表示制度的互相制约,没有像样的制度,靠人们的觉悟环保工作取得的成效是有限的,目前,环境保护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谈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时,周生贤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要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密切关注和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优先解决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在PM2.5治理方面,着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缩过剩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21个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任务;认真清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退出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转型发展。其次,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提高原煤入洗率,推广使用洁净煤。与此同时,严格治理机动车污染,提升燃油品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严格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实施机动车国五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到2015年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实现500万辆基本淘汰,到2017年底,全国1500万辆基本淘汰;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到2017年底,全国供应国五车用燃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提前两年供应。此外,还要强化综合治理,采取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工业锅炉窑炉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扬尘环境管理、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北方采暖季节污染控制等综合措施,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在强化流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重点落实《全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和《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强重点流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大污染源排查清理、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在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方面,着力推进村镇环境连片整治,深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加强农药化肥使用环境安全监管,开展农业环境保护绩效评估和农业源污染监测试点,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深入开展耕地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