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何频遭“黑天鹅”?

    上市公司高管落马,往往都对股价带来较大冲击。1月30日晚间,民生银行党委书记兼行长毛晓峰的人事变动,在发生“猝变”后,拖累得整个金融板块至一片惨绿,2月份银行业作为大行业市场表现是见底的,3月份前几个交易日银行业也是见底的。对于整个银行业来说,什么才是规避此类事件的有效路径?
    防范带“病”的人进入银行系统亟需解决
    银行从事货币资金经营,涉及社会稳定及金融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尤其是上市的金融企业,跟资本市场更具有连带关系。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丁建臣解释,银行高管异动,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这也体现了金融企业的特殊性,作为银行行长既要对董事会负责,又要对员工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既要追求当年的利益目标,又要依法依规去经营,“银行业发生黑天鹅事件,表露了我国目前极其特殊和混乱扭曲的政商逻辑关系,到底行长代表谁,国有银行代表国家么?股份银行代表股东利益么?到底侵害了谁的利益,又增加了谁的利益?”他继而表示,防范高管突破道德底线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他的道德风险会引起一系列风险发酵问题,如何防范带“病”的人进入银行系统亟需解决。
    如果说所有银行高管都能够牢牢地把握住依法合规,那违法现象的负面影响就会避免,银行业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在挑选管理层时,更要有所防范。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学术委员吴念鲁认为,董事会推荐也好,空降也好,一定要做到依法合规,任何管理层的高管,都要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银行领导任命要加强考察,目前在这方面还缺乏透明度。同时,领导任期也不宜超过两届。银行每个季度的年报,特别是一些坏账问题,还需要进一步透明。有问题就应该揭露出来,让其他人引以为戒,也会让银行的队伍更完善。”
    让商业银行真正走向市场,去接受历练考验
    银行业发生高管异动,个人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不是学理上认为的商业银行,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宪铎感慨道。“它的领导层都套着级别,都是干部,没有纯粹的银行家,我们国家的银行,尤其是大的银行没有办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所以亟待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从经营理念到整个管理方式实现真正转型。”
    李宪铎认为,从根子上说,商业银行还像大央企似的,官本位,没有变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甚至有些商业银行自认为金融实力比较雄厚,缺乏改革的动力,使得改革更慢更难了。“体制上必须要强化监管,谁冒险谁就是玩火。”
    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成熟的体系,让商业银行名副其实。就要从经营管理体制上变革,要设立真正的三会。李宪铎还表示,“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相互制衡、制约,高层选拔也要考量基层意见。让商业银行真正走向市场,去接受历练考验。
   丁建臣认为,要构架有效的制衡机制,就要既激励高管,又约束高管。“一个银行高管的异动影响了银行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这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会不会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譬如疯狂的产品销售、乱收费、野蛮的态度等。同时,金融消费者权益连带受损是必然的,所以强化对银行的有效性监管,提升银行的监管效率任重道远。”
    让竞争和监管倒逼银行提高效率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学术委员吴念鲁解监管条例在具体的执行过程缺乏力度,由于利益的驱使等原因,银行同一些企业机构人员进行勾结,来破坏银行的金融原则等情况还存在,但或许这就是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要经历的过程,只有问题暴露出来,我们才能够加强监管。”
    但在孙立坚看来,不能简单认为只要加强监管未来就不会有问题,因为创新和监管一直就是与时俱进的事情,除了监管层要做到监管信息透明化、强化治理效率以及消除金融行业背后过于集中的权力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法律体系、打破垄断、公平竞争,达到行业的优胜劣汰,“对靠违规生存下来,或者即使不违规但占用着宝贵的金融资源不作为的银行,实施高成本的惩罚机制,甚至退出机制,让竞争和监管倒逼银行提高效率。”
    如今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没完成的情境下,利率保护依然存在,所以要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让银行同时具备改革动力和压力。”在专家看来,不论银行是不是“弱势群体”,深化改革都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