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Orange折射电信改革四重难题

     现在巴黎满大街上都可见到的法国橙色(Orange)电信公司,其前身是鼎鼎有名的原法国电信公司(France Télécom)。“法国电信”诞生于1988年法国电信总局与法国邮电局(PTT)分家之际,成为后来法国电信业的龙头企业。从2006年起,法国电信公司将其服务改在“Orange(橙色)”品牌下进行开发与营销;直至2013年5月,法国电信在年度股东大会上通过了一项重大改革决定,即整个公司从2013年7月1日起更名为“Orange”,这意味着该公司将全面放弃“法国电信”这一品牌。实际上,这一天对法国电信集团而言着实堪称是一个里程碑。
    那么,这家法国电信业的龙头企业为何会想起更名呢?更让笔者感兴趣的是,“法国电信”最初是处于垄断地位的一家公共服务供应商,却为何想起要设法“去国字号”呢?要知道,国家垄断的行业与企业,如同带“中”字头的中国央企,必定或多或少都在享受着经济学上称之为的“垄断利润”或俗称的暴利。
     这里首先涉及法国电信的所有制与垄断难题。于1991年正式登台的“法国电信”,实际上替代了原来邮电部的相关功能,在法国国家通信市场上垄断了长达近20年之久。在1996年7月,这家公共服务经营者的“身份”有了变化,成了一家股份有限公司(SA),而法国国家是其唯一的股东。接着从2004年起,法国电信又变成了一家私人企业,法国国家作为其股东持股27%。
     诚然,期间这家企业确实从最初处于独家垄断地位的“公共服务供应者(fournisseur de services publics)”,逐步演变为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电信市场上针对消费者的“服务经营者(prestataire de services)”。期间法国电信虽经历了从公共部门改为私有企业,又从国家独资公司变成了股份有限公司,但其在法国的垄断地位却依旧稳如泰山。然而,随着法国电信市场的格局变化加剧,这种垄断式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法国电信市场的新形势了。
     到更名前夕,由于受到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尤其是新的电信运营商的冲击,法国电信在法国市场亏损严重,哪怕在其他市场上有不错的增长,但要弥补法国市场的亏损依然是杯水车薪。最终,法国电信2012年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3.9%,净利润更是骤减了79%,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其次,涉及法国电信的市场竞争与运营模式难题。对法国电信的垄断式管理冲击最大的,恐怕莫过于市场竞争了。上个世纪90年代,私有企业如同匹匹黑马,横空出世,尤其以Free公司为最。Free的老板是被大家称为“法国乔布斯”的泽维尔•尼尔(Xavier Niel)。尼尔白手起家,是一位传奇的电信界“裹乱者”。他在1993年24岁时,就创建了法国首家网络服务供应商World-Net。
    尼尔又于2002年推出“Freebox”套餐服务,以包月费仅需29.99欧元的三网合一机顶盒独占市场鳌头。另外,一个等量的数据计划往常需要50欧元,还要附加一个跟运营商签订承诺使用两年的合同;而在Free办同样的一个计划只需支付19.99欧元,还不用签订任何承诺合同。对于已使用机顶盒的长期客户,Free还提供了5欧元的减免;而对于使用电话不多的客户,Free更是提供了每月仅需2欧元的服务。可见Free的刀锋是如此之利,对法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产生了巨大的直接杀伤力。

 
[在更名前,法国电信(France Télécom)的老板Stéphane Richard先生,认为在更名后该集团的用户数量将增加。来源:法国橙色(Orange)电信公司官网]

更不用说在2012年年初,主打低价策略的Iliad凭借Free品牌进入市场后,在法国的移动市场上掀起了“血拼”价格之战。与其它两大移动运营商SFR和布依格(Bouygues)电信一样,法国电信最终也迫不得已下调资费标准,并宣布大幅裁员或推迟招聘计划,均旨在压缩成本。根据法国电信发布的数据,2013年第一季度,其在法国市场的ARPU同比下降了13.3%,而在法国市场的移动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8.1%。Free对法国电信市场所起的“鲶鱼效应”,着实不可小觑,它时时警示着法国的电信运营商们须重审市场竞争与运营模式。
另外,还涉及法国电信的劳动力难题。面对经营不善,企业亏损等窘境,其实法国电信的高级管理层也不是没有想过,要与英美文化国家的企业那样,尝试使用“劳动力”这个工具,即裁员来摆脱企业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却不曾料到原本的困境非但没有化解,反而跌入新的更大困境之中。
1998年,法国电信为了实行“私有化”新政,削减了4万个工作岗位,2006年至2008年期间的企业内部改组又解雇了2.2万人。仅从2008年到2009年,法国电信就有35名员工自杀;2010年头三个月,又有11人自杀;2012年5月,法国电信又有2名员工自杀身亡,分别是30岁的孕妇和54岁的老人……这桩桩频发的员工自杀案,一下子让法国乃至国际社会的目光聚集到了法国电信,也让法国电信面临前所未有的社会与公关危机。
应该说,出现这么多由面临解雇风险的雇员们所引起的社会危机,很大程度上与法国电信原有的国有体制休戚相关。哪怕迄今法国电信的3/4股份已经出售给公众,但是法国电信的大部分员工仍是公务员身份,而法国公务员的终生工作保护闻名世界。一方面是雇员以“朝九晚五”的公务员为主,另一方面是风云变化的市场竞争。这般,出现两者之间的不匹配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法国电信高管只能采用强硬的管理方法,以追求高度的效率。大规模改组使得以公务员为主体的雇员群体,承受着强制调换岗位以及无法完成的新利润目标等压力;同时,劳资之间的不协调程度越来越高,为许多员工带来了压力,要么离开,要么接受新的工作条件,最终导致出现了悲剧与危机。
最后,涉及法国电信的品牌难题。尽管到后来,国家持股仅占27%,垄断地位也远不如前;但在人们的观念当中,法国电信仍然是国家企业的象征,代表着法国国家这面大旗。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国有企业越来越趋于同低效、缓慢、官僚乃至落伍等字眼画上了等号。这就是为何“法国电信”在经过了数年“对竞争的学习”,此番要彻底“洗心革面”,干脆要在公司名称里没有任何会让人想起和法国政府有什么干系。不仅如此,笔者认为法国电信在“去国有化色彩”中,“Orange(橙色)”还焕发出另一种与用户更加贴近、充满活力与温暖的橙色。法国电信公司所要传递的信号是“Orange(橙色)”,自然是一块纯商业的品牌。
而法国电信采取的策略也是稳妥的、简化的方式。早在2005年,法国电信就公布了三年期转型计划——将该集团在全球的移动、宽带、融合服务和商业服务品牌统一为“Orange”,取消原有的Equant和Wanadoo两大知名品牌。2009年3月,法国电信继而公布品牌更新计划,并在“Orange 2012”三年计划中将简化客户体验列为首要改革举措。
法国电信采用的方法,即以品牌名替代公司名似乎有些本末倒置和非常规,但实际上,如果一家公司推出的某一品牌产品在市场上所获得的认知度,要远远高出其公司或集团本身的话,那么,选择产品名来替代整个集团名,显然有利于拔高整个企业的水准。最后,经过数年的努力运作,Orange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法国电信才启动企业更名程序。
总之,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企业更名”之举,却能成为法国电信这样一个电信龙头企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原因在于其凸显的是法国电信改革的步履蹒跚,尤其是其面临的四重难题:所有制与垄断难题,市场竞争与运营模式难题,劳动力难题以及品牌难题。法国电信选择的是一条貌似平常却是相当极端的道路,即企业更名,彻底更换“马甲”,也着实是时局使然。而由Free电信引起的“鲶鱼效应”,敦促法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加大改革步伐,进而加速法国电信业的市场化进程。毫无疑问,法国电信的四重难题,也正是当下中国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而中国电信业将会选择何种改革之路,法国人已经走过的路,兴许可以成为中国人的它山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