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贯彻5个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以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上述计划目标都需要大量创新人才去实践,究竟如何能够快速培养合适的创新人才呢?
 
    所有的创新最终都需要靠人来完成,尤其是“十三五”计划如此庞大的体系。如果创新者希望成功地执行计划,就必须要集成以下3种能力:
 
    一是技术能力,即专业能力。例如汽车公司的营销经理,需要懂得销售,还需要了解汽车。技术能力主要来自于工作经验的积累。
 
    二是人际能力,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与上级、下级、平级、客户、合作伙伴等的交流沟通。人际能力大致等同于情商。
 
    三是概念能力,即分析能力,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抽象认知能力。例如,假设有人给你讲一个问题,说了半天都说不清楚,你说:你要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他恍然大悟说:对,对,就是这个意思!上述例子中的“你”拥有的能力,就是概念能力。
 
    如何快速培训创新人才呢?全球知名的创新大师Kirton博士经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适应型-创新型”(A-I)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人都是聪明且有创造力的,只是层次不同、方式不同,所以只要有动力、有机会,所有人都有能力为团队问题的解决贡献一份力量。很多人没有认知到创新风格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差异。创新能力每个人都有,而且可以通过后天的有效训练加以提升。但创新风格各自不同,大概在青少年就成熟定型。根据32个问题的测评,可以得知每个人的创新风格。不同人的创新风格分布在强适应型到强创新型之间,呈现类似于正态分布的结果,居中的人较多,两边极端的人较少。适应型的人偏好于找出一些有新意、有创造性、相关的和可以接受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把事情做得更好”,这些方法一般比较容易实施;而创新型的人通常产生大量的新想法,有些似乎并不相关或对其他人来说无法接受,这样的新想法通常包含了“将事情做得不同”的解决方法。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组织若能了解团队成员的创新风格分布,再结合不同风格的人群特有的创新系统及创新工具训练,则组织团队成员的创造力一定可以大幅度、快速地提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官  詹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