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制下投资者何以自保?
股市的风险无处不在,股民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谨慎,每项政策的推出对股民的影响都是无法估算的。注册制的推出有利有弊,其中有4个主体将会各担风险,除了监管方、券商、IPO发行者之外,就是投资者。
身处“险地”而不自知的投资者
“股市风险太大,一不小心就会被套牢。”这几乎是所有股民一直担忧的事情。“股票买进好买,但进去后它会折磨你,承受能力差的投资者晚上会睡不着觉。”一位炒股已经十多年的老人张玉凤对《经济》记者大吐苦水,“我很早就退休了,手里的钱也都是血汗钱,不敢玩太大,身边有人在十年前买过一只大盘股,上市的时候是48.6元每股,现在大概8元每股,这两年最多的时候也就大约14元每股,永远解不了套,把房子都赔没了”。
一旦新股发行实行注册制,将会有更多的公司上市,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上市潮。那么,投资者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张玉凤对记者说,注册制是政府政策方面的要求,股民的做法又是另一码事,“上市公司多了不代表选择就更多,股民还要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各项内容,比如业绩、公司情况等”。
在某证券营业部,股民沈明告诉《经济》记者,注册制推出后上市公司大量增多的情况谁都没经历过,现在说什么都是猜测,只能等注册制推行的时候再说。“虽然选择面会更广,但现在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选择面也不低,现在都选不出来好股,那将来即便多一些公司也同样选不出来。”
而对于注册制,股民陈冉却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今年上半年行情好,到5100点的时候大家就炒大盘股,创业板开始回调;现在创业板又炒得挺高,大盘股开始回调,这都是跟着政策走。比如社保基金和银行是不会倒闭的,那相关股票就可以长期持有。”
但繁杂的消息源也经常让投资者不知所措,难以抉择。
对于这个问题,有过十年证券公司工作经验的个人投资者罗阳则认为,上市公司的激增可能会使弱不禁风的A股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到最后又是普通股民遭殃。“注册制的推行使得过去那种是股票就有可能大涨的毛病被纠正,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一些烂股票的暴跌,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这是新举措,持有这些垃圾股票的投资者,可能会受到损失。”
罗阳还认为,相关方面应该给予一定的缓冲时间,让好事做得更好。“对于中小投资者,一定要看到中央坚定不移发展资本市场的信心,自觉站到投资者的行列里来,千万不要在跌停板上卖不出去了,才想起不应该投资垃圾股。”
对此,在基金公司工作过十年的个人投资者陈风奇也表示赞同。他告诉《经济》记者,身边多数券商分析人士都认为,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后,上市公司数量将大幅增加,投资者必须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行业发展前景,还要时刻关注政策导向,否则仅凭市场消息很难找到优质股票。“这就需要投资者更专业。”
一元股将是垃圾股的代名词
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更成熟的重要目标,中国对于注册制的推行势在必行。新政策的推行对于投资者必然会有一系列的影响,投资者需要充分地理解自己目前的处境,时刻警惕市场的变化和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注册制推出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注册制推出后很多方面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股民的投资观念和方式都是需要改变的。”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研究总监吕立新也对《经济》记者称,注册制是经过验证的制度设计,它的优点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而不是通过人为行政的手段来控制,而它不好的方面,就是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改变目前市场的供求关系,这样投资者就会面临潜在压力。
“对已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会迫使它们股价走低,尤其是一些市盈率较高的企业。”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表示,这对于股民而言,他们的投资收益将随着股价走低而减少,甚至产生亏损。“注册制在推行初期不可避免地会使股票市场以及投资者产生‘阵痛’,但是注册制逐渐完善之后,股票市场将更稳健,投资者的投资空间也将更大。”
而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看来,注册制的推出会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变得更加谨慎,他们的风险意识会大幅增强,尤其是他们会很快学会“用脚投票”,“将来在注册制下,政府不再对上市公司做担保,投资者完全根据发行人披露的信息进行投资研究”。
注册制给市场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投资者也需要更加谨慎。九鼎德盛首席策略分析师肖玉航建议投资者,要理性地判断和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业绩情况、历史回报、行业前景等,尤其是看业绩是不是有虚增成分。
“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股市价格会下跌,对注重价格投资的投资者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可以买到更便宜的筹码,但追高的投资者可能会被套牢”。吕立新也提醒投资者,要学会保护自身利益。
“注册制的推行必然来临,只有在注册制下,退市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功效。”董登新认为,现在的退市制度很先进,关键是没有注册制与之对应,一旦注册制出来,退市制度就会高效运转。
“尤其是我们有一元退市标准,即股价低于一元就会退市,这就要靠投资者‘用脚投票’来达成这个目的。届时IPO不再是稀缺资源,垃圾股通过投资者的抛售股价会长期低迷,未来一元股将是垃圾股的代名词,这是可以达到的预期。”董登新表示。
身处“险地”而不自知的投资者
“股市风险太大,一不小心就会被套牢。”这几乎是所有股民一直担忧的事情。“股票买进好买,但进去后它会折磨你,承受能力差的投资者晚上会睡不着觉。”一位炒股已经十多年的老人张玉凤对《经济》记者大吐苦水,“我很早就退休了,手里的钱也都是血汗钱,不敢玩太大,身边有人在十年前买过一只大盘股,上市的时候是48.6元每股,现在大概8元每股,这两年最多的时候也就大约14元每股,永远解不了套,把房子都赔没了”。
一旦新股发行实行注册制,将会有更多的公司上市,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上市潮。那么,投资者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张玉凤对记者说,注册制是政府政策方面的要求,股民的做法又是另一码事,“上市公司多了不代表选择就更多,股民还要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各项内容,比如业绩、公司情况等”。
在某证券营业部,股民沈明告诉《经济》记者,注册制推出后上市公司大量增多的情况谁都没经历过,现在说什么都是猜测,只能等注册制推行的时候再说。“虽然选择面会更广,但现在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选择面也不低,现在都选不出来好股,那将来即便多一些公司也同样选不出来。”
而对于注册制,股民陈冉却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今年上半年行情好,到5100点的时候大家就炒大盘股,创业板开始回调;现在创业板又炒得挺高,大盘股开始回调,这都是跟着政策走。比如社保基金和银行是不会倒闭的,那相关股票就可以长期持有。”
但繁杂的消息源也经常让投资者不知所措,难以抉择。
对于这个问题,有过十年证券公司工作经验的个人投资者罗阳则认为,上市公司的激增可能会使弱不禁风的A股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到最后又是普通股民遭殃。“注册制的推行使得过去那种是股票就有可能大涨的毛病被纠正,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一些烂股票的暴跌,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这是新举措,持有这些垃圾股票的投资者,可能会受到损失。”
罗阳还认为,相关方面应该给予一定的缓冲时间,让好事做得更好。“对于中小投资者,一定要看到中央坚定不移发展资本市场的信心,自觉站到投资者的行列里来,千万不要在跌停板上卖不出去了,才想起不应该投资垃圾股。”
对此,在基金公司工作过十年的个人投资者陈风奇也表示赞同。他告诉《经济》记者,身边多数券商分析人士都认为,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后,上市公司数量将大幅增加,投资者必须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行业发展前景,还要时刻关注政策导向,否则仅凭市场消息很难找到优质股票。“这就需要投资者更专业。”
一元股将是垃圾股的代名词
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更成熟的重要目标,中国对于注册制的推行势在必行。新政策的推行对于投资者必然会有一系列的影响,投资者需要充分地理解自己目前的处境,时刻警惕市场的变化和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注册制推出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注册制推出后很多方面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股民的投资观念和方式都是需要改变的。”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研究总监吕立新也对《经济》记者称,注册制是经过验证的制度设计,它的优点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而不是通过人为行政的手段来控制,而它不好的方面,就是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改变目前市场的供求关系,这样投资者就会面临潜在压力。
“对已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会迫使它们股价走低,尤其是一些市盈率较高的企业。”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表示,这对于股民而言,他们的投资收益将随着股价走低而减少,甚至产生亏损。“注册制在推行初期不可避免地会使股票市场以及投资者产生‘阵痛’,但是注册制逐渐完善之后,股票市场将更稳健,投资者的投资空间也将更大。”
而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看来,注册制的推出会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变得更加谨慎,他们的风险意识会大幅增强,尤其是他们会很快学会“用脚投票”,“将来在注册制下,政府不再对上市公司做担保,投资者完全根据发行人披露的信息进行投资研究”。
注册制给市场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投资者也需要更加谨慎。九鼎德盛首席策略分析师肖玉航建议投资者,要理性地判断和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业绩情况、历史回报、行业前景等,尤其是看业绩是不是有虚增成分。
“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股市价格会下跌,对注重价格投资的投资者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可以买到更便宜的筹码,但追高的投资者可能会被套牢”。吕立新也提醒投资者,要学会保护自身利益。
“注册制的推行必然来临,只有在注册制下,退市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功效。”董登新认为,现在的退市制度很先进,关键是没有注册制与之对应,一旦注册制出来,退市制度就会高效运转。
“尤其是我们有一元退市标准,即股价低于一元就会退市,这就要靠投资者‘用脚投票’来达成这个目的。届时IPO不再是稀缺资源,垃圾股通过投资者的抛售股价会长期低迷,未来一元股将是垃圾股的代名词,这是可以达到的预期。”董登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