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蜡烛照亮岁月的小屋
郑子连的诗既有秋风横贯的长吟,也有月下溪流的短叹,还有静夜烛光的幽思。他的一首《红蜡烛》曾让我唏嘘不止……
生日里,我看见红蜡烛
是一群袅袅亭亭的红衫女
在一片叮当的月光曲中
跳着月光舞
月在高处,人在低处
红蜡烛以芭蕾般的高贵环我而立
风雨几度,月比人憔悴
人比红烛瘦
心事如雪,红蜡烛
在茫茫雪野上
披一袭红斗篷
一个背影
随一朵深深的思念而去
一捧红泪夺眶,却
流而不哭
母亲在另一个世界
眺望成一千种、一万种姿势
红蜡烛
一场红袖飘飘的梦
真情如豆,在今晚
为我照亮岁月的小屋
是一群袅袅亭亭的红衫女
在一片叮当的月光曲中
跳着月光舞
月在高处,人在低处
红蜡烛以芭蕾般的高贵环我而立
风雨几度,月比人憔悴
人比红烛瘦
心事如雪,红蜡烛
在茫茫雪野上
披一袭红斗篷
一个背影
随一朵深深的思念而去
一捧红泪夺眶,却
流而不哭
母亲在另一个世界
眺望成一千种、一万种姿势
红蜡烛
一场红袖飘飘的梦
真情如豆,在今晚
为我照亮岁月的小屋
在我们的生命体验中,该有过多少次与红蜡烛的凝视。诗人的这一次凝视,给我们幻化出一片精神的原野,远处,若隐若现一个诗歌般的村庄,村头一间岁月的小屋,摇曳着温暖的烛光……我想,这里应该是诗人精神的家园。
我以为,象征和意向方式是诗歌的宿命之核,一旦诗性发挥,一旦诗意凝结,象征之魂便升腾而起,意象之体便油然而生。在诗人郑子连的叙述话语中,象征和意象的方式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他的许多诗情和诗意的表现在象征和意象中得以优化。《红蜡烛》一诗,就是象征和意象的书写方式。此时,“生日”是诗人的特定世界,“红蜡烛”是这个特定世界中最富感情的景物,是诗人人情和人性的载体,他所指向的空间,寓含了无限的悲悯和爱的深意。
从“红蜡烛”到“袅袅亭亭的红衫女”再到“以芭蕾般的高贵环我而立”以及“披一袭红斗篷”,正是诗的意象化的过程,而“红蜡烛”的意象在诗意的整体中,创造了心灵化的象征性情境。“一捧红泪夺眶,却/流而不哭”。郑子连诗歌的叙述话语有浑然天成之感,能把世界万物综览笔端,胸中了然,于是情景相融,主客相生,诗的境界渐次有序地在诗人的叙述话语中展开。
“儿的生日,娘的苦日”是不需要麻烦诗歌说教的,诗歌的本分是倾诉和感动。“母亲”与“红蜡烛”的连结就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是人间大爱的自叹,是一种无以述说的思维运动,优美的“红袖飘飘的梦”里,“一千种、一万种姿势”站立的母亲,“眺望”的何止是诗人自己!我记得诗人还写过另外一首怀念母亲的诗,“母亲那双深情的眼睛,像两间温暖的小屋,一间住着父亲,一间住着我”,托寄于物,暗示于人,情至于此,如此含而不露。
诗意的言说,自是一种襟怀。郑子连的诗不无朴素平易的特点,但却能于淡雅中藏锋蓄势,可见出精神挺拔、襟抱豁然的气象,是属于有动感有起伏的一类诗,读来既可入心,又能令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