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前风闻有你 现在亲眼见你 浅谈《茶花女》

她曾有许多放不下的东西:克什米尔披肩、四驾马车、独门别院、精致夜宵、络绎不绝的仰慕者、仆人、尊严、自由、生命。直到有一天,她都放下了,仅仅是因为出现了一个她放不下的人。
玛格丽特的一生一共经历过三次成长。在见到阿尔芒之前,她具备着妓女的习性:贪图享乐,奢华放荡,自暴自弃。“我们不再属于自己,我们不再是人,而是物。他们讲自尊心的时候,我们排在前面,要他们尊敬的时候,我们却降到末座。”她桀骜地扔出这句话,夸张地在眼神中显示出落寞。她放纵自己的身体,取笑殷勤的伯爵,只不过是为了竭力维持自己仅剩不多的自尊,而这一点自尊却在阿尔芒的眼泪中瞬间沦陷。
“一个人怎么能基于瞬间的爱情改变人生,建立新生活呢?况且那是你强迫我闭上眼睛。”
“那就闭上眼睛,说好。我命令你。”
“好的,好的,好的……”
这是1936年电影《茶花女》中的对白。与小说相比,电影省略了第一人称阿尔芒的心理活动,将焦点更多地投在了玛格丽特身上。遇到阿尔芒眼泪的一瞬间,玛格丽特经历了第一次成长,她知道了什么叫做“爱情”。
为了爱情,她变卖家产,离开了奢华喧闹的巴黎,靠着小心机和小手段在乡下找了一套房子;为了爱情,她放弃了自己过去的生活习惯,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为了爱情,她开始有了希望。
这是一个老套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俗气的道理:其实金钱买不到爱情。
道理很简单,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
“我想要一套小小的房子,里面只有我和你。小小的,很充实。灯光有黄色的橘色的,很温暖很温馨。沙发要暖暖的,也要橘子色的。床,也要软软的,宽宽的,也要橘子色的……”
“呵呵,两个大橘子……”
“我们吗?”
“是啊……”
“嗯,我们会变成全世界最胖但最最快乐的橘子……”
这是玛格丽特的第二次成长,她开始接受爱情,并轻轻昂起头,微笑着,做好了享受它的准备。
这样一种孩子般的快乐,到底是怎样恶毒的人,会去摧毁这种快乐?
道德的卫道士。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
玛格丽特含着眼泪答应迪瓦尔先生的请求,她终于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摆脱“妓女”这个身份所带来的羞辱和卑贱。这就是法国宪法上规定的所谓“平等与自由”,从形式上说,我们每个人的人身都是自由的,可是虚伪的道德观又不得不让人们“自愿”接受权贵阶级的玩弄和蹂躏。
确实,玛格丽特的爱情,既没有贞洁做基础,也没有宗教可依靠,更没有家庭可以当作归宿,此时玛格丽特幡然醒悟,“事情的确如此,一定得服从”。玛格丽特的美梦在一瞬间化作了泡影,她不得不按迪瓦尔先生的要求去行动,离开她深爱的阿尔芒,重回她刚跳出的火坑,“心甘情愿”地重操旧业。
这是她的第三次成长,为了爱情,她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她是幸福的,也是平静的。正如她最后在信中写道:“别为这种欢乐殉难精神惊异吧,阿尔芒,对你的爱已让我的心迎着崇高的激情开放。”
王尔德说,人生的悲剧只有两种:一种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这个层面上看,玛格丽特是幸福的,因为她既没有得到,也没有失去。我羡慕她生命中存在过那个叫“阿尔芒”的人,羡慕她可以盯着恋人的眼睛,捧着他的脸,温柔地告诉他,“我曾经风闻有你,现在终于亲眼看见你。”
如果可以这样,即使明天就将死去,我也会眼眶含雨,面带微笑,捧着你曾经的,还有我一生的爱,走进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