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消费已成为家庭消费的重头戏

新浪曾在教育盛典上发布的《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中显示,家庭教育月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44%,教育支出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根据2011年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在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正以每年30%的速度急速扩张,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消费市场。那么,教育消费蕴藏了哪些特点?未来的教育消费趋势走向如何?《经济》记者采访了相关教育界专业人士和教育市场机构,针对教育消费问题进行了一番探究。
教育消费市场如火如荼
教育消费这一名词最初由国家发改委提出,是指用于教育物化产品和教育劳务上的开支,既包括政府消费,也包括私人消费,是社会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消费既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如今,教育消费已经成为了家庭消费的重头戏,可以看出,知识经济革命导致普通百姓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家庭培养孩子的必要支出。
传道授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冯浩然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我曾算过一笔账,就北京地区中等家庭消费现状来看,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课外培训平均每年需花费2万元左右。大学期间一年也至少需要1万元(留学生除外)。”北京民教信息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张跃志也表示,我国留学市场规模在2013年底已经超过了2000亿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中国培训市场机构达到14.11万家,虽然相比前几年规模有略微的降低,但是据保守估计,中国的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已达到了2万亿元。在如此大的教育消费数目下,其中的消费群体具有哪些特点?
其一,个性多样化。“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从教育消费的角度讲,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都是影响不同消费的表现。例如,自主创业的杨女士就属于“望子成龙”型教育消费理念者。她告诉记者,只要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内容她都愿意为孩子尝试。“由于自身文化程度偏低,所有的期望都在孩子身上,希望把自身没有实现的梦想,都让孩子帮助实现。”据杨女士保守估计,每月50%的家庭消费,都投资在孩子身上,她相信投资肯定有回报。
而自身在教育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冯女士有所不同。她持有“减压”的教育消费理念,认为子女“能学到什么程度,就学到什么程度”。希望子女自由发展,不去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据她估算,其教育消费只占家庭消费的30%。
其二,大众、竞争心理消费放大化。大众心理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而形成的。大众心理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趋同、赶时髦。在这种心理下,多数家长未从孩子自身实际情况考虑,认为别人接触到教育,自家孩子绝不能“落后在起跑线上”。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热潮:竞争热、兴趣班热、证书热等等。
竞争心理是在社会环境变化下产生的一种心理。社会越发展,竞争就越激烈。在教育生活中,竞争心理在学业成就上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家长只要发现能够提高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都会一掷千金。“受到这种心理影响,近些年来城市居民家庭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远高于农村,并不断大幅度增长。”冯浩然说。
多元化新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居民教育消费支出迅速膨胀,更重要的是,这种趋势正在愈演愈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说。
在如此丰厚的教育消费市场之下,未来的趋势走向是什么?
冯浩然分析道,现在的家长之间粘合度较高,未来会衍生更多的教育产品,如拼车上学、求职招聘、教育App等。例如,有些公司推出了基于幼儿习惯养成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打通幼儿家园实现互动,并在平台上构建帮助幼儿习惯养成的产品,将习惯养成分阶段、游戏化呈现,是家长和老师提供帮助幼儿科学养成好习惯的工具。这一平台,目前普遍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
未来除了会产生大量的教育消费衍生品外,融资机构并购同样是教育消费的一大趋势。从中国风险投资网统计上市公司融资金额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2014年10月教育行业共出现9起融资并购案例,其中有6起发生在国内。业内专家保守估计,今年国内教育机构的累计融资额将超过750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未来教育产业的市场选择将会更大。
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2015年要挖掘教育、文化、体育的消费潜力。知识经济革命导致普通百姓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家庭培养孩子的必要支出。在未来的教育产品多元化发展和大众竞争心理的双重驱动之下,教育消费将成为家庭消费的重头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