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应顺势而为



——访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志彬
 
    2015年3月,央视一套综艺节目《CCTV家庭幽默大赛》上一位6岁小孩的表演引起万千网友的强烈反应。他是俄罗斯神童叶伟国(戈尔杰伊·科列索夫),他能熟练掌握5种语言以及象棋等各种技艺。不少网友认为,“教育就应该把孩子的大脑开发到这个程度。”也有网友认为,“这个小孩简直就是一个奇迹。”2015年5月,《虎妈猫爸》的播出再一次把孩子的教育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么,孩子的学前教育到底应该怎么进行?未来会形成怎样的格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工作委员会特别顾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志彬以一个有着50余年教育工作经验的教育者的身份,向《经济》记者阐述了学前教育领域的“是是非非”。
 
本质:润物细无声
 
    《经济》:您认为学前教育对孩子来说,其意义是什么?
 
    杨志彬:学前教育是孩子吸收营养的黄金时期,如同花的成长,当它还是一粒种子的时候,必须在土壤里面吸收水分,获得各种营养,待所有能量都饱满充足时,才开始下一步的发芽。而这个能量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跨越了时间段来对它提出要求,就是违背规律的。人也一样,教育质量的显现也存在阶段性,有的小孩可能在2岁时就表现出来了,然而有的小孩却在4岁的时候才显现。这都不要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不能在还没到的时候就提前拉动,重要的是利用这段时间让孩子尽可能地吸收到更多的“养料”。
 
    《经济》:您怎样看待如今学前教育很火的情况?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孩子的?
 
    杨志彬:受教育和不受教育的确是有差别,但从目前学前教育火的程度来看,学前教育被搞得太玄了。有的人甚至认为学前教育比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更重要。其实教育是相通的,只不过是教育的对象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环境,最后要达到的阶段性目的不同而已。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好的教育才会收到好的效果。适得其反的教育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以某个至高点的个例来要求和培养所有孩子,这是不合理的。然而现在很多家长的确是在这样逼迫着孩子。孩子的学前教育,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注意发现引导和培养孩子的一些特长,帮助孩子成长。
 
    《经济》:《虎妈猫爸》中虎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您是否赞同?为什么?
 
    杨志彬:这部剧实际上集中反映了成人的一种心理和价值观。我不能简单地说赞同或者不赞同,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追求。
 
    但就我个人来看,我认为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每个人都有从出生到上小学的阶段,就像日出日落,花开花落一样,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现在是夏天,水果特别多,每种都好吃,各有各的表现形式,但是其成长过程是不一样的,有的成熟需要时间短,有的成长期要长,各有各的规律,这就是它的特性。但其也有共性,只要是这样的种子都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实践:家长、社会、学校共行动
 
    《经济》:具体来说,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杨志彬:第一,家长要端正自己的价值观,这非常重要。听起来这似乎是大道理,其实不是,成人的价值观会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家长对社会如果有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追求,就会对孩子平和,而不是浮躁和强加。第二,家长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每一种学前教育理论,都有成功的样板,也有失败的案例。孩子能不能成功,更取决于家长的实际情况。这个实际主要是指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知识水平和家长自身的素养。当然,可以高出自己实际一点,但不可盲目和不切实际地高出。第三,家长要以身作则。比如,该和孩子玩的时候,就要和孩子玩,要必须保证和孩子有共同快乐学习和交流的时刻。排除一切困难,留出陪孩子的时间,这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第四,家长要不断学习。时代在发展,过去的知识或许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所以家长要学习育儿相关方面的知识,比如,如何与孩子玩耍、沟通,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等。
 
    《经济》:幼儿园在学前教育方面应该怎么做?
 
    杨志彬:实际上,幼儿园的教育,越简单越好。幼儿园不仅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成长环境,同时也起着引领家长的作用。首先幼儿园的教职人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幼儿教育。然后再发现并找到这个阶段孩子成长的共性,并采用个人和集体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孩子。也就是说,不能让孩子天天都在集体活动,比如一起唱歌,一起上课等,还要给孩子独处的时间。
 
    《经济》: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社会处于怎样的角色?
 
    杨志彬:我认为教育离不开社会,我们不能提到教育就只看教育,要把教育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中来看,形成一个大教育观。从这个阶段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来俯视教育,这样才能找到一条比较好的途径。社会是怎样的面貌,就会让人们形成怎样的观念,如此一来,都会统统反映在孩子的教育上。
 
未来:多元化呈现

 
    《经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至今,您认为效果如何?
 
    杨志彬:不可否认,这个计划的出发点是好的,扩大了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也履行了政府在全面教育义务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措施是不恰当的。这几年,在三年行动计划的贯彻下,许多公办园陆续兴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有些公办园几乎没有编制。长此以往会造成一系列问题,比如,一旦资金链断裂,教师的生活就无法保障,幼儿园就无法正常运营,教育的质量也难以提升等。
 
    我认为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教育阶段,政府要根据财政情况逐步进行,不能大跃进。最好是稳步发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地减少收费,加大政府补贴。这些补贴更应该落实到每一位孩子身上,然后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学什么。这样可能会更有效果,也减轻了财政负担。
 
    《经济》: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行业产生了很大冲击,在学前教育阶段,您认为是否应该和互联网融合?如何融合?
 
    杨志彬:对于学前教育来说,互联网是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它使用的方便快捷、教育内容的丰富多彩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学前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已有很多表现形式,像各种App的应用,家园共育,通过互联网让家长随时知道孩子在学什么、表现如何等。但互联网这一途径代替不了家长、老师和孩子在成长中的亲情互动和感情的直接交流。所以互联网只能是辅助的一种形式,如果用互联网手段来诱导孩子学习或玩耍,也只有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进行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我们给孩子创设的环境,更多的还是应该是社会的、自然的和实际的。
 
    《经济》:现在学前教育越来越火,前段时间,国内为数不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幼教机构——红缨教育上市,您认为未来学前教育会形成怎样的格局?
 
    杨志彬:红缨教育上市,这只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就全国范围来讲,不是主要形式。经济发展多元化,必然导致教育发展多元化,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同时,有各种发展形式的探索是有益的。发展学前教育是没有错的,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适度发展,在实践中努力探寻其他合作方式等,如教育机构联盟的形式。应根据家长的意愿或者孩子的选择来多元化发展,比如,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以后成为钢琴家,那就专门有幼儿园来培养这样一批学生。当然,这也是极少数。就广大家长而言,他们觉得孩子小时候应该顺其自然,顺势诱导。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只有适合每个孩子自身成长规律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