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群众对更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追求。
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900余个城市参与智慧城市建设,94%的省会城市已开展顶层设计。作为该领域的资深从业者,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物联网城市BU总经理杨磊见证了这一发展历程。“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10年左右,彼时信息化刚刚起步,智慧城市多聚焦于政府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第二个阶段是2015年前后,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系统间的互通成为主要问题,电子政务共享应运而生,这也是数字政府‘一网通办’的雏形;第三个阶段是2018年-2020年,主要侧重于平安城市、数字城管建设,即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城市进行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管控;第四个阶段是2020年以后,随着芯片、模组、终端及应用场景的逐渐成熟,物联感知的成本有所下降,且实现了产业化,物联感知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
提高感知能力
纵观我国城市数字化治理,主要存在三大问题,第一,视频数据冗余。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交通、城管等部门增设了很多摄像头,储存了大量数据,但都缺乏统一管理和智能分析。第二,感知数据缺失。目前政府内部数据已基本实现互通,但在外部物联感知数据方面,普遍存在缺失。第三,实时数据缺乏。当前数据大部分都是粗颗粒的、过时的,价值含量并不高。此外,在处理重大应急事件方面,很多城市也存在诸多不足。
对此,杨磊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实施全面监测,提早发现问题,减少被动状况。“城市应在桥隧、低洼处等关键点位部署物联传感终端,便于实时了解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二是事前精准预判。物联传感终端上传数据后,要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事情发展动向和危险程度进行预判。“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心在于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和价值,否则称不上真正的‘智慧’”。
三是事中快速响应。当前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物物协同,一旦传感终端监测到异常,便可通过网格化管理启动应急措施,实现线上线下高效协同。
四是事后及时处理。重大灾害导致传统通信失效,应该如何进行指挥调度?杨磊建议,城市应当借助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等技术手段,建立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和物资人员调度系统,便于事后人员疏导和救助物资有序转运。
加强人与技术的融合
在杨磊看来,城市数字化治理方面,南京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南京南部新城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技术为基础,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南部新城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全周期协同化和智能化,实现CIM(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孪生,即实体新城和数字新城的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智慧城市发展新模式。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韩冬青曾表示,“南部新城的智慧城市、绿色城区建设具有示范意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然而,城市越智慧,对于安全防护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杨磊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尤其应该加强数据上云和数据分级分域的安全治理,“从芯片、模组、终端,到传输网络、管理平台,再到上层应用,实现全产业链的数据流转安全非常重要”。近期,中国联通正式发布“一朵云、三平台”——全新升级的联通云7版本、“格物”设备管理平台、“资治”政务大数据平台、“墨攻”安全运营服务平台。“格物”平台覆盖了南向各种协议终端的接入、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设备远程监控、远程配置和远程升级),能够对感知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挖掘,具有设备管理应用的赋能等诸多能力。而新升级的联通云7版本更领先、更安全、更融合,作为强大的能力底座,所有物联网覆盖到的数据、应用都可以承载在联通云上。
智能化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城市治理的不足,但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杨磊认为,“城市治理关键在人,技术只是辅助手段”。对于推动二者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架构,上海、成都、南京等都相继建立了市区两级的城市运行中心,下设物联感知中心,主要承担城市运行数据的汇集、共享,以便精准掌握城市运行态势,为其他业务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要建设统一的城市运行平台,实现数据的全面感知和整合分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文/《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张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