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13日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全文共九个部分,包括:
1. 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4.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5.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6.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7.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8.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
9. 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文件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为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当天就文件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我们要深刻领悟农业强国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统领地位,明确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不断强化政策和要素供给,着力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铆足干劲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唐仁健说。
他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支撑,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不受制于人。建设农业强国既是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如何理解中央一号文件中的相关部署?
唐仁健说,世界上公认的农业强国有其共同特征。我们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更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唐仁健说,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集中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要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细化提出未来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明确路线图、施工图。
抓好稳产保供头等大事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唐仁健表示,中央一号文件对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全面部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紧紧围绕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千方百计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开展吨粮田创建,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推行稻油轮作。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稳定生猪等“菜篮子”产品供应。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树立大食物观,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以耕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重点领域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
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中央一号文件将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进行具体部署。
唐仁健表示,必须持续压紧压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加快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步伐,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让脱贫群众生活越过越红火。重点从守底线、促发展两个方面加强部署和落实: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发挥好预警响应作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保障。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继续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集中力量给予倾斜支持。统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就业帮扶,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帮扶。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寄托着亿万农民对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
“必须紧紧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扎实推进乡村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能够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唐仁健表示。
他介绍说,要稳扎稳打推进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建设,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农村道路、供水、能源、住房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重点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土特产”三个字要求,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讲求惠风和畅、人心和善、和衷共济。与美丽乡村相比,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强调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以和的理念贯穿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唐仁健说。
2月14日,经济日报发表题为《强国必先强农》的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落实这一要求,就要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以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更高水平守好两条底线,确保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农业要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首先必须强。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在1.3万亿斤以上,越往前走难度越大。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做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保障、责任压实,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去年,超过65%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已经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的均落实了帮扶措施,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今后要多管齐下用好发展类项目、激励性补贴、技能型培训等造血手段,让脱贫群众富口袋又富脑袋,转变资源投入和政策帮扶重点,帮助脱贫地区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高质量推进三大任务,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首先是产业发展,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乡村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乡村建设重点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争取农村面貌有提升、生活条件有改善;乡村治理关键是增强治理效能,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功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新落点。
开拓创新实施双轮驱动,以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支撑农业强国建设。要加快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种业振兴为重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突破、高素质人才为支撑的农业科技创新,尽快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要深化以稳定为前提、赋权为方向、放活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拓展农民财产权益的完整性,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三农”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部门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布局,推进顶层设计、政策谋划、工作落实。各地区要准确理解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内涵要义,立足国情农情综合考量,坚持农业农村农民统筹考虑,注重软件硬件一体推进,锚定目标,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综合/经济日报 新华社 国家乡村振兴局
编辑/谭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