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从来没有改变。房地产市场已经总体进入平稳发展轨道,房价短期大涨恐难再现。】
新春刚过,正月未出,一些城市新房售楼处就迎来了看房高峰期,二手房中介带看量也与日俱增。2023年,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步消散和宏观经济现向好趋势,大众积攒了一两年的需求正在逐步释放。
随着疫情结束,新一轮消费热潮来袭,民众普遍都关心的房产政策、房价走势等都将发生哪些变化呢?
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回暖
在各方多重政策的合力下,房地产市场在部分城市呈现难得回暖态势。
在北京,春节假期前,受楼市宽松政策及疫情积压需求释放等影响,楼市回暖突出。1月中上旬,北京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与12月同期相比增长超70%。春节期间,返乡及外出人员增加,售楼处到访量减少,楼市活跃度下降明显。但整体看,北京市场预期保持稳步恢复趋势。
在成都、苏州、天津等地,城市商品房成交量较为明显增长。不但量涨,从有关机构的统计看,房价也出现了止跌企稳态势。量增价稳的变化主要源于房地产相关政策的持续加码。供给端,在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状况的政策要求下,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三箭齐发”,房企流动性紧张问题正在得到缓解,大大增强了房企和购房者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信心;需求端,各地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多地首套房贷利率降至4%以下,减少了购房成本。
此外,不少城市还通过降低首付、优化限购政策、降低购房门槛、实施税费补贴、优化购房流程等举措,积极促进住房合理消费。
不过,较为明显的回暖趋势仅出现在部分城市。
地方精准施策稳定房地产市场
今年以来,中央层面不断释放稳地产的积极信号,各地也相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包括调整限购措施,支持合理住房需求;降首付比例,降贷款利率,加大信贷支持;防风险、增强房企资金流动性,改善企业负债率水平,稳定住房市场供给,进一步因城施策稳定房地产市场。
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针对房地产行业供需两端的支持性政策越发明朗,优化政策支持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防范金融风险、支持房企融资。地方政府相继调整限购、限贷,减免税费、增加补贴,调整土地拍卖条件等多项政策措施。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曾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重要行业,虽然当前处于调整阶段,但未来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例如我国仍然处在城镇化持续发展阶段,这将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同时,各地出台不少措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也有助于提高购房者购房意愿。
据了解,2023年,房地产政策将进一步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协调性,以更大力度精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升市场信心,努力保持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同住宅产业发展相协调,严控投机炒房。
展望2023年,各地政策也围绕支持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展开。
山东济南: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政策措施。对限购区域内已有3套及以上住房的,出售1套后,可于半年内在限购区域再购买1套住房。非本市户籍家庭在济南市限购区域内购房,不用再提供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
四川达州:将对在中心城区购买首套新建商品房住房的购房人,按建筑面积给予每平方米200元的财政补贴,最高不超过2.5万元;购买第二套改善性新建商品房住房的购房人,按建筑面积给予每平方米100元的财政补贴,最高不超过1.5万元。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认房认贷”调整为“认房不认贷”。
重庆市:缴存职工家庭购买首套住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不低于20%;合理支持改善性住房贷款,职工家庭购买第二套住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多子女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25%。
解决非热点区域房产消极问题
当前,房地产市场分化明显,在不少非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仍相对平淡,观望情绪浓厚。即便是在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区域和不同板块,市场也呈现冷热不均的状况。总体而言,居民对住房消费仍存在信心偏弱、需求不足的问题。
2月15日,经济日报刊发《房地产市场支持政策需更精准》一文,文章指出要想解决此问题,房地产调控政策就应进一步提升精准度,聚焦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在很多城市,改善性需求日益增多,且这部分人群的贷款偿还能力较强。目前,信贷政策的支持更多集中在刚需购房群体。不仅应继续给予刚需购房者大力支持,而且改善性住房需求的相关支持政策也应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同时,倪虹表示,对购买第一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首付比例、首套利率该降的,都要降下来。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要合理支持。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生育多子女家庭都要给予政策支持。但对购买三套以上住房,原则上不支持,不给投机炒房者重新入市留有空间。
严禁炒房 慎用贷款
当前,一些热点城市的热度迅速回升,可能面临新一轮房价上涨压力,应该谨防投机炒作风气卷土重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支持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同时,要防止房价重回过快上涨轨道。
在个别热点城市,利用创业贷、消费贷、经营贷等进入楼市过度鼓励购房的行为又开始抬头。消费者应该清醒认识到,尽管当前有关部门和各地出台了不少针对房地产市场的鼓励支持政策,目的在于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而不是鼓励炒房。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从来没有改变。房地产市场已经总体进入平稳发展轨道,房价短期大涨恐难再现,以投机为目的购房风险很大。购房时使用贷款更应慎之又慎。以经营贷为例,经营贷是银行向个体工商户或小微企业发放的经营性用途的贷款。借款人须如实提供贷款申请资料,如伪造经营贷款资料获得贷款,则涉嫌骗贷,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经营贷不得违规用于购房、结清房款、偿还其他渠道垫付的房款,违规使用将会被提前收回贷款。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维护良好金融秩序,使政策更精准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未来房地产工作要做好这三件事
今年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会上,围绕今后一个时期的房地产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提出了三方面要求:
一是稳预期。要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协调性,以更大力度精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升市场信心,努力保持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同住宅产业发展相协调,严控投机炒房。
二是防范风险。要“抓两头、带中间”,以“慢撒气”的方式,防范化解风险。“一头”抓出险房企,一方面帮助企业自救,另一方面依法依规处置,该破产的破产,该追责的追责,不让违法违规者“金蝉脱壳”,不让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蒙混过关。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做好保交楼工作。“一头”抓优质房企,一视同仁支持优质国企、民企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三是促进转型。各项制度要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现房销售,继续实行预售的,必须把资金监管责任落到位,防止资金抽逃,不能出现新的交楼风险。要大力提高住房品质,为人民群众建设好房子,大力提升物业服务,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要形成房屋安全长效机制,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养老、保险等制度,让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有依据、有保障。
综合来源/中指研究院 新华社 经济参考报 央视新闻
文/谭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