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浏览文章

2023年6月刊学习时间

2023-06-15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加入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我们坚持交通先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我们坚持创新引领,高铁、大飞机等装备制造实现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超大型交通工程建成投运,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我们坚持交通天下,已经成为全球海运连接度最高、货物贸易额最大的经济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欧班列、远洋货轮昼夜穿梭,全力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体现了中国担当。

——2021年10月14日,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我国航运事业、港口建设发生了沧桑巨变,取得了显著成果。我们要做好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了,我们才能够扎扎实实、名副其实攀登世界高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都有这样一份责任。

——2019年1月17日,在天津考察时强调


永葆“安全”本色


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灾害隐患巡查排险,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提高降雨、台风、山洪、泥石流等预警预报水平,加大交通疏导力度,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

——2022年6月,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要加强交通运输、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治理,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2017年2月17日,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时强调


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可能遭到重点攻击的目标。“物理隔离”防线可被跨网入侵,电力调配指令可被恶意篡改,金融交易信息可被窃取,这些都是重大风险隐患。不出问题则已,一出就可能导致交通中断、金融紊乱、电力瘫痪等问题,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

——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针对城市建设、危旧房屋、玻璃幕墙、渣土堆场、尾矿库、燃气管线、地下管廊等重点隐患和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以及游乐、“跨年夜”等大型群众性活动,坚决做好安全防范,特别是要严防踩踏事故发生。

——2016年1月,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从重特大事故中汲取深刻教训,以问题为导向,紧紧抓住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烟花爆竹、电梯、非煤矿山、交通运输,特别是大客车、旅游包车、校车等重点行业领域,以及内河航运、港口、码头、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部位,紧急动员、立即行动,以“查隐患、严治理、防事故、保安全”为主题,全面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六大重点领域打击非法违法和治理违规违章专项行动以及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安全专项整治。

——2015年8月15日,就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安全保障制度一定要严密,安全检查措施一定要严格,安全运行工作一定要严谨。

——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强调


展现“便捷”特色


坚持开放联动,推进互联互通。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各国只有开放包容、互联互通,才能相互助力、互利共赢。我们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不搞歧视性、排他性规则和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

——2021年10月14日,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建设,畅通与长三角中心城市连接的交通网络,提高生产生活便利化、舒适化程度,更好吸引和承接长三角地区资金、技术、产业、人才等的转移。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在安徽考察时强调


对港珠澳大桥这样的重大工程,既要高质量建设好,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又要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2018年10月23日,在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时强调


要加快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形成快捷连通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交通网络,大幅提升京张两地通行能力。

——2015年11月,对办好北京冬奥会作出重要指示


交通拥堵是“城市病”的典型表现,也是大城市发展中最难以治理的突出问题。北京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行胜于言,应该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努力解决好“打车难”问题。

——2013年2月8日,在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一线劳动者时强调


凸显“高效”亮色


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要在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

——2023年5月10日,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时强调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技术支撑。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2021年10月14日,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要推动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探索在信息基础设施、智慧交通、能源电力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2019年10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北京要继续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始终保持国际最先进水平,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2019年9月25日,在出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时强调


我们国家物流费用成本偏高,这其中就有运输效率不高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种运输方式各自为政发展,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协调不畅、彼此结构不平衡不合理导致的。沿长江通道集合了各种类型的交通运输方式,要注意加强衔接协调,提高整体效率。

——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优化已有岸线使用效率,把水安全、防洪、治污、港岸、交通、景观等融为一体,抓紧解决沿江工业、港口岸线无序发展的问题。

——2016年1月5日,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


绘就“绿色”底色


要统筹推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

——2022年1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低碳。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2021年10月14日,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

——2021年4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要顺应当地自然环境,是保护生态而不是破坏生态,要把路修进去,不要把破坏带进去;要注重规划,更要注重规划的实施和监管。

——2018年4月13日上午,在观看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成就展时强调


面向未来,中国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等等,不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2016年6月1日,向第七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和“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致贺信


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015年11月30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点亮“经济”成色


琼州海峡是国家经略南海的战略通道,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发展的咽喉要道,要把“黄金水道”和客货运输最佳通道这篇大文章做好,把徐闻港打造成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现代化水陆交通运输综合枢纽。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推动全球交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对保障全球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是支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

——2022年10月14日,向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成立致贺信


航运业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情况下,航运业为全球抗击疫情、促进贸易复苏、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1年11月4日,向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致贺信


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2020年9月9日,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时强调


每一条新的交通线路,都承载人民幸福梦想。我们要通过亚洲互联互通建设,开拓人民观察世界、放飞理想的窗口,拓宽人民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4年11月8日,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


我在浙江省工作了5年,亲历了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修建。这一工程不仅促进了当地从交通末梢到交通枢纽的飞跃,更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扩散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促进了苏浙沪经济圈发展。

——2014年6月3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


来源:新华社



0
上一篇: 内容为王,传递“政”能量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