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上下都在谈促进消费,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实际上,在短期里大家主要关注的是消费不足和消费恢复乏力,但是中期讨论的是结构问题,也就是我国消费占比过低,或者说消费占GDP的比重过低,消费在整个经济增长的动能中占比过低。很多人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导致对于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思路性的混乱。”在11月6日举行的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洞察消费新趋势,激发消费新潜能”分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消费率过低不等于消费不足,说中国消费不足并没有科学的参照系。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体系,形成出口、投资驱动的经济模式,过去20年里居民消费平均增速8.24%,接近两位数的消费增长是适宜的。但是近期消费修复存在很大差距,存货上扬和物价下跌导致消费不足问题凸显,短期现象的确值得高度关注。
“过去几十年,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投资占40%,出口占30%,即‘三四三’结构。当我们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时,消费拉动将成为‘三驾马车’的主动力。”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认为,从今后的历史性要求和新发展格局要求出发,消费拉动应占GDP的50%左右,投资占30%,出口占20%,形成“五三二”结构。
在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江小涓看来,利用数字技术支持消费创新和增长,大有可为。第一,数字技术能够支撑新型消费模式的生成和发展。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的消费形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项;智慧教育会使优质的教育资源扩散到更多的场景中;5G技术和精细手术端设备的应用,可以让更多病人远程得到治疗。第二,数字贸易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进口商品和服务。当前各大平台的双向国际数字贸易发展非常快,能够利用数据资源和技术挖掘新的消费需求,降低海外交易成本。同时,物流平台也可以提供有效支持,让国内消费者和海外生产者直连,得到相对低价的商品,海外生产者也能够直接得到远程商品、特制商品溢价的收入。第三,数字金融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信贷和其他金融服务,并以扩大就业和嵌入到各种场景等多种渠道,支撑消费提质增量。
“中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万美元,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消费市场容量大、机制多、有纵深,是快速增长的一体化、复合型、超大规模市场。”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将加力稳固消费回升势头,不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既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各国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一是提升传统消费能级。汽车、家电、家居、餐饮是消费的四大金刚,也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类,我们将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实落地,积极谋划增量政策,全链条促进汽车消费,加快释放家电、家居消费潜力,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稳住消费基本盘。
二是激发新型消费潜能。在消费升级和科技赋能双重驱动下,新型消费蓬勃发展,将积极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消费,支持健康、智能、时尚消费,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加强部门协同,推动商旅文体界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服务消费品质。
三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将持续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发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实施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加快补齐乡村商业短板。
四是畅通国内国际循环。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办好进博会、消博会等展会,广泛集聚全球优质企业、优质商品、优质服务,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