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第一年,我国耕地保护和建设推进速度不断加快。有关部门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理念,推出了一揽子硬措施,耕地保护成效明显,耕地建设稳步推进。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2023年,围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守住了耕地红线,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为粮食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保障。
早在春耕春管时节,各地就采取多项措施,全力守好耕地资源。全国自然资源卫星图片执法工作提前1个月就已展开,各地利用技术手段,对耕地展开重点执法检查。
今年,有关部门部署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首次考核,并与省级党委、政府签订责任书,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终身追责。有关部门明确要求各地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严禁违法批准占用和擅自调整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切实防止平原占用、山区补充的行为,并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湿地、河道湖区等范围开垦耕地。
严守耕地红线成为耕地保护的着力点。7月2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会议强调,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进一步采取过硬实招。要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耕地质量建设的关键。日前,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申报已全部完成审核。该项目将优先支持东北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京津冀受灾地区也纳入重点支持范围,提高农田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此外,对粮食主产区予以倾斜支持,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