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货币政策如何发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2024年货币政策既会对实体经济保持稳固支持力度,又强调可持续的信贷平稳投放,更好匹配宏观经济发展和经营主体需求。
周茂华表示,首先,看宏观经济形势。一方面,我国经济正稳步恢复。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分别增长4.5%、6.3%和4.9%,前11个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5.2%,就业市场保持稳定,经济保持良好恢复态势;同时,经济新动能与新模式不断涌现,民营企业发展得到大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回升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经济运行整体尚未达到潜在水平,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突出,消费复苏仍滞后生产供给,物价维持低位,就业市场结构仍有改善空间,部分行业和企业仍面临一些经营困难,房地产市场表现低迷及海外需求前景不确定性上升等,国内经济恢复平衡仍需宏观政策的有力支持。
其次,看货币政策空间。近年来,我国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也是全球少有维持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经济体;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顺应我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创设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稳定预期及拓展政策空间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加之发达经济体央行政策先后进入尾声,对我国政策的外部制约将有所减弱,我国货币政策空间足,政策有效性不断增强。
“展望2024年,我国经济向常态和潜在水平回归仍需货币政策的稳健支持。”周茂华说,在“灵活适度”上,一方面,2024年经济面临的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国内消费、房地产复苏进度以及海外需求复苏、政策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我国货币政策需要根据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工具组合,把握好政策实施的时机与力度。另一方面,过度宽松与过紧的货币环境同样不可取,货币政策需要保持总量适度,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强刺激,要更加注重经济内需动能恢复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从总量上看,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在“精准有效”方面,周茂华认为,目前国内不同行业复苏不够平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部分市场供给不足并存,民间投资增长依然低迷,微观主体活跃度仍有待提升,部分银行面临较大净息差压力,以及海外通胀前景不够明朗等,货币政策调控难度仍然不小。预计人民银行将充分发挥总量与结构双重功能,充分挖掘利率市场化改革红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与重点新兴领域的支持,推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并与财政政策形成合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加快恢复。
周茂华认为,一方面,可通过降准、降息等总量工具为金融系统注入长期限、低成本、稳定的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中枢适度下移,有助于缓解部分银行净息差压力,增强金融机构宽信用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合理降低消费和投资成本。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工具的定向直达、低成本优势,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三农”等薄弱环节,以及制造业、科创企业、绿色发展、重点基建项目、“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领域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根据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变化,积极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盘活存量贷款资金,合理减少被低效占用的信贷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同时,鼓励银行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充分利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与深挖LPR改革红利,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让利实体经济。”周茂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