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求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2023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基层‘三保’,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大力提升政策效能,有力促进经济总体回升向好。”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说。
第一,强化逆周期调节。统筹用好各项财政政策工具,打好政策“组合拳”,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支持扩内需、稳投资、促消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在比2022年增加1500亿元的基础上,将城中村改造、5G融合设施等纳入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将供热、供气等纳入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推动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执行中增发国债1万亿元,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第二,保障国之大者。强化财政政策支撑,加强重点领域保障,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增加对产粮大县奖励,扩大粮食作物保险实施范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落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的财税举措,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加强生态系统治理和保护,推进建设美丽中国。
第三,增进民生福祉。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地方兜牢“三保”底线。延续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以及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提高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89元、640元,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合理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同时,着力提升政策效能。完善制度和加强管理并举,切实提升政策效果和资金效益。持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强化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财政运行监测预警,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坚持化存量遏增量,推动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扎实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化解。
“2023年以来财政运行总体平稳,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有效,有力支持了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王建凡说。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王建凡表示,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完善各项政策工具,强化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聚焦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首先,保持必要支出强度。用好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适度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更好发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其次,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下真功夫,用好增量、优化存量,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严控一般性支出,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该保的保、该加的加、该砍的砍,把财政资金用好、用在刀刃上。
再次,提升财政管理质效。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加强对各类收支政策的评审评估,强化预算执行监督,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此外,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落实预算法定原则,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切实硬化预算约束,严格规范财政收支管理,落实好各类民生保障标准,防止违规提标扩面。加强对财政资金全过程跟踪监控,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偏,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要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与可能,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财政收支政策,强化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有效应对风险隐患,确保财政行稳致远。”王建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