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智库 >> 浏览文章

发展未来产业不能单兵突击——访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治

2024-03-13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马明   加入收藏


李治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能够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引领支撑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制造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再到地方政府聚焦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点领域频频发力,我国未来产业发展“路线图”日益清晰。


牢牢把握主动权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治近日接受《经济》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意义重大。从国际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未来产业正成为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夺产业主导权的关键。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有助于有效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压力,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进入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发展阶段,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有助于解决资源瓶颈制约、人口就业压力等问题,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

“从狭义角度讲,未来产业一般聚焦以高精尖技术为主导的实体生产部门,包括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重点方向;但从更广义的角度讲,未来产业的影响面还应覆盖到金融、农业、文化、教育等更多领域,推动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李治表示,“未来产业的发展,可以理解为是一个面向人类未来生产生活需要,通过使用新型生产工具,以新型生产方式对新型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形态系统化改造的产业创新过程。”从新型生产工具看,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加持下,现有生产工具变得更加先进、更加智能,具有自主化、精细化、数字化等特点。比如,5GA/6G、千兆光网/万兆光网等新型网络技术,人型工业机器人、高精度先进机床、极紫外光刻机等先进制造工具,以及大算力的基础运算设备、数字化的仓储物流体系等都属于新型生产工具;从新型生产方式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人机协同、卷积神经网络支持的视觉识别算法、多模态感知等生产模式和方法,实现对传统生产方式的突破式创新,有助于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新型生产要素看,数据要素成为比资本、劳动、土地、管理等传统生产要素更加有潜力、附加值更高、外溢效应更强的生产要素。以生产管理方式为例,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加强大数据采集和管理应用,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对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市场资源、产业链资源等方方面面进行优化和改造升级,利用数据要素成倍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科技创新是关键


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我国是后发追赶型国家,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短板问题突出,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尚缺乏雄厚技术积累和知识储备。“比如,欧美垄断的高精密制造机床设备,精度能做到亚微米甚至纳米级别。又比如,极紫外光刻机技术可以用于生产几纳米制程的芯片,这些高端设备和工艺背后都有大量的基础力学、材料科学和光学等知识做支撑,更凝聚着大量的工程智慧。”李治说。

而且,前沿技术迭代更新很快,容易对后发追赶国家的产业进程形成降维打击。“目前我们看到的很多前沿科技,是发达国家经过多年技术积累一点儿一点儿实践形成的。比如现在大热的人工智能技术,西方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已经有了理论雏形。虽然我们通过跳跃式发展掌握了某些前沿科技,但当需要进一步突破时,就必须回到原初的技术和知识积累去寻找答案,这时基础研究的短板问题便凸显了,难免会走一些弯路。”李治表示,尽管在前沿科技的某些应用方面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始终没有形成以点带面的系统性、创新性突破。近年来,华为、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突破,积累了部分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但对于整个大的行业来说,这样的头部企业数量还远远不够,起到的引领作用还十分有限。

关于实现未来产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李治认为,除了要做好基础研究,夯实技术根基,还要解决好从基础科研到产业应用的途径问题。基础研究往往以兴趣为出发和导向,要想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可以借鉴巴斯德象限科研模式,既重视基础,又重视应用。要高度重视推进新工科教育,聚焦产业应用实际需求,更好地贴近实践,做到因材施教培养人才。同时要将工科教育和理科教育的评价方式加以区分,不以论文数量和国际认可成果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拿国防科技领域来说,很多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后,能够有效转化科研成果,解决企业生产面临的难题。但从学术角度看,很多这样的成果是无法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科研论文的。”李治说。


厚植未来产业沃土


未来产业尚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初期萌芽阶段,发展未来产业不能单兵突击,需要各产业主体、各相关部门协同创新,共同发力。李治建议,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力量。国企、民企、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各种类型的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整个的产业变革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基础作用。要积极营造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公平市场环境,让企业家愿意创新、敢于创新并且能够从创新中受益。其次,要发挥政策规划的引导作用。发展规划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政策工具,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通过制定产业、财税、科技、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扶持未来产业发展。同时还要在加强政策一致性评估方面下功夫,形成政策落实的合力,确保未来产业发展保持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最后,要重视国际力量的参与。虽然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一定制约,但仍然要持有开放合作的态度和意识,坚持全球视野、未来眼光,坚持开展国际产业合作,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降低自身的试错成本。

此外,厚植未来产业沃土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创新的过程。李治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几点值得关注。一是更新基础教育方式。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的发展,使得未来单纯依靠积累知识的学习方式受到挑战。机器学习比人类学习的效率更高,而且正在不断出现“涌现”和“顿悟”现象,但人类的想象力和情感领悟力始终要超过机器人。未来产业的发展必然进入人机协同的新时代,需要培养更多具备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统筹发挥技术赋能作用。未来产业以高科技投入、高知识含量为特点,要重视协同发挥企业研究院、高校科研院所、社会智库等多层次、多领域科研机构的支撑作用。三是强化资本支持。未来产业孵化培育周期长、风险高,需要来自社会资本和政府等各方面的长期稳定投资和金融支持,要鼓励企业更多投资基础教育事业,储备优秀人才。四是促进信息共享,特别是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合理有序开放,进一步探索个人数据、企业数据和政务数据的合理合法使用。五是形成社会共识,重视发挥新媒体等各类型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营造培育未来产业的良好社会风气和创新环境。


0
上一篇: 正确认识未来产业的几个维度
下一篇:解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