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无形性,其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不可分离,这意味着体验感是影响服务消费的重要因素,更意味着扩大服务消费要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以消费者为中心,提升供需适配度。
今年“五一”假期,消费市场热力十足。5天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14.66亿人次,同比增长7.9%。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以文旅消费为代表的服务消费持续升温,映照出我国消费扩容提质的广阔空间。
服务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增量来源。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会加速增长;当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时,服务消费将成为主导。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居民消费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这一特点目前在部分一线城市已有充分体现。例如,一季度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3%,但服务性消费额在信息服务和文体娱乐服务等带动下增长了4.7%;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5.8%,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
在消费升级关键阶段,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为抓手扩大内需,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现实选择,更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从供给端看,服务消费与生活性服务业密切相关,而生活性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需求端看,服务消费涵盖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文娱旅游、教育体育、居住服务、健康服务等领域,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关,特别是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民生服务领域目前还存在许多短板。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有利于更好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需求。
不同于传统商品消费的线性增长,服务消费具有消费频次高、增长可持续、创新空间广等特点。以文旅消费为例,有研究显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演艺活动的综合消费带动系数为6.85,也就是每消费1元门票可以带动综合消费6.85元。今年“五一”假期,“票根经济”新模式兴起,小小一张票根串起文体商旅消费链,提升了消费者体验,也打开了消费市场增长新空间。
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无形性,其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不可分离,这意味着体验感是影响服务消费的重要因素,更意味着扩大服务消费要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以消费者为中心,提升供需适配度。
扩大优质服务供给。高品质服务供给不足,是当前制约服务消费发展的主要矛盾。要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改革、开放、创新齐头并进,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服务领域,在创新发展中更好满足消费需求。还有一类供给不容忽视,那就是“时间”供给。“有钱”和“有闲”是扩大服务消费的基础,既要千方百计为居民增收减负,从源头上提升消费能力,还要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促成更多弹性错峰休假的机会。
创新服务消费场景。今年“五一”期间,各地纷纷在创新消费场景上下功夫,以各具特色的活动点燃游客热情。比如,北京八达岭长城开启夜游模式,游客可以在景区文化街以“行进式观演”的方式体验古今穿越;在湖南张家界、贵州梵净山、江西武功山等多个景区,机器人、机器狗受到游客追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应用,不断催生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将为服务消费注入新动能。比如在养老服务领域,智能技术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让老年人生活更美好。
还要切实改善服务消费环境。加强服务领域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严厉打击虚假宣传、网络欺诈、泄露信息等不法行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服务消费更加安心、放心和舒心。(作者:熊丽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