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 来源:北京市延庆区提供
当前,全球正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新兴技术加速迭代、密集涌现,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加快推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新发展理念,已然成为推动经济腾飞与创新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低空产业以传统通航产业、新型无人机产业为基础,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正式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运用低空技术助力智慧农业发展,“低空”一词的热度和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持续攀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京市延庆区,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之一,不仅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更具备一项发展低空技术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八达岭机场为中心,真高1098米、面积374平方公里的空域资源。早在2018年,延庆区便精准洞察到低空产业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并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优势发展无人机产业,历经多年的悉心培育与不懈耕耘,低空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延庆产业发展一个重要的增长极,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更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如今,延庆区正紧紧抓住建设“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这一重大契机,一刻不停歇、一丝不松懈地朝着打造低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先导区的发展目标全力迈进。
深谋远虑 高举高打 聚势聚力发展低空产业
立足当下、放眼长远,锚定发展方向。2018年,延庆区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深入思考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特点,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精准捕捉到了因地制宜发展低空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空间。在空域资源方面,延庆区拥有一片相对独立开阔且管制较为宽松的空域,为无人机的研发设计、测试验证、场景应用搭建了天然舞台。基于此,延庆区果断将无人机产业确立为重点发展方向,明确提出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产业集聚为手段,全力打造集研发、制造、检测、应用于一体的无人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中关村延庆园无人机产业园 来源:北京市延庆区提供
精耕细作、精进臻善,厚植发展根基。2020年10月,延庆区成功入选中国民航局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延庆区前期在低空技术产业发展道路上所取得成绩的高度认可,更为其后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政策支持与广泛的行业关注。借助试验区这一优质平台,延庆区得以在无人机运行管理、技术标准制定等关键领域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为产业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系统谋划、科学规划,绘就发展蓝图。延庆区与航天九院、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编制本区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和低空基础设施规划,充分整合16.34平方公里的空间资源,以中关村延庆园为重点规划了六个功能组团。其中,低空技术研发展示体验组团汇聚众多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专注于无人机前沿技术研发与成果展示;无人机智能制造组团依托先进的智能化生产设备和精湛的制造工艺,吸引一批优秀的无人机制造企业入驻,实现无人机的规模化、高质量生产;低空安全组团致力于研发低空安全保障技术和产品,为无人机的安全飞行保驾护航;无人机实验试飞组团凭借优良空域条件和完善的试飞设施,为企业提供实验试飞的理想场所;无人系统检测组团集聚各类专业检测机构,为无人机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供可靠保障;绿色能源航空器研发制造组团专注于绿色能源航空器的研发与制造,推动低空技术产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前行。各个功能组团定位清晰,彼此之间协同配合,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先进、高效的低空技术产业生态体系。
紧跟政策、市区联动,构建协同体系。延庆区积极响应北京市相关政策导向,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紧密携手、通力合作,联合印发实施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政策文件。其中,《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建设方案》从宏观战略层面为示范区的建设确立总体思路和目标,明确建设任务与职责,指出实施步骤和举措,为示范区的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图。《关于促进中关村延庆园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聚焦延庆园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针对无人机产业,围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一关键主题,提出一系列可执行、可落地的行动举措,涵盖关键技术攻关、应用场景搭建、创新要素聚集、产业集群发展等多个方面,为无人机产业在园区内的快速崛起与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产业集聚 创新驱动 争先抢先激发产业活力
发挥规模效应,打造产业新高地。延庆区已集聚122家无人机企业以及8家通航企业,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行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其中,航天时代飞鸿技术有限公司成功跻身“独角兽”行列,北京远度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型复合翼无人机产品在国内率先取得特殊适航证。北京清航紫荆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荣获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并入选2024年工信部第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名单。2024年,全区无人机企业营收同比增长50.2%,低空相关产业营收同比增长12.3%。众多优质企业的集聚,不仅提升了延庆区低空技术产业的整体实力,更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与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发挥集聚效应,满足企业新需求。随着低空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无人系统检测服务的需求水涨船高,日益旺盛。延庆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着力引进检测机构,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航天五院514所、中机检测、中关村e谷等众多知名检测机构纷纷落户延庆,涵盖无人机性能检测、电磁兼容性检测、适航审定检测等众多关键领域,形成了完整的无人系统检测服务产业集群,为无人机企业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质量检测与技术支撑平台,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检测成本和时间成本,为无人机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发挥协同效应,构筑发展新模式。延庆区致力于推动多方合作,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争取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支持,推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及其团队组建的北京氢能通用航空创新研究院落户延庆。与高校紧密开展合作,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共建低空安全研究院,深入开展低空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为无人机运行安全提供可靠保障;无人机学院于2024年9月在延庆正式开学,并与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发展低空技术产业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北京氢能通用航空创新研究院研制的RX1E—A 电动飞机在延庆八达岭机场完成首飞 来源:北京市延庆区提供
发挥闭环效应,拓展应用新场景。在科技创新的强劲推动下,延庆区低空技术产业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积极推动其转化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显著效益。在长城保护方面,实施无人机赋能长城保护试点项目,通过无人机对八达岭长城进行全天候、智能化巡检,及时发现长城墙体的损坏情况和安全隐患,让古老的长城在现代科技的呵护下焕发出新生机。在森林防火领域,建成全市首个森林防火无人机智能应用场景实验基地,利用无人机对森林火灾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提高了森林防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守护森林资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物流配送领域,与美团合作开通北京首条常态化无人机配送航线,提升了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
规划引领 项目支撑 全力全速布局产业未来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延庆区联合航天九院,精心谋划编制《延庆区“十五五”时期低空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6-2030年)》,明确未来五年低空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心目标、重点任务和核心项目,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编制实施延庆未来低空城建设方案,以先进理念、创新精神、务实作风,力争打造国际领先的低空全域场景应用示范区、全国知名的低空科技创研策源地、北京独有的空地协同创新创业花园城,引领产业发展新潮流。严格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高效盘活京张高铁延庆站周边用地,合理分配商业、办公、住宅等建筑指标,打造具有活力的区域中心,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空技术和产业要素聚集区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高品质园区。实施智能无人机检测实验室组团道路工程、无人机反制组团道路工程等项目,实现各无人机组团间的紧密联通,构建产业片区的便利交通,促进产业要素的高效流通。在中关村(延庆)无人机产业园已正式投入使用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中关村领航科技园建设,为企业拓展生产研发办公空间,满足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人才社区、环境景观提升等项目,提升园区整体品质和服务能力,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提供高效能服务。建设“两系统一平台”,为低空飞行安全提供有力支撑。聚焦低空飞行安全监管、防御及其数据融合应用,初步建成基于低空安全智能网联系统、低空安全防御系统的低空安全管防一体化平台,建设低空多源监视系统、立体全域通信系统、综合定位授时导航系统、安全防御系统、安评数字孪生仿真系统、空中安全管防平台及低空试验测试场示范应用,实现对低空飞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测与管控。建设“四个中心”,为低空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设立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为全市低空飞行活动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建设无人机试飞、检测、适航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测试场和适航审定服务站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培育无人机和无人机反制装备智造中心,巩固拓展整机制造基础,通过关键零部件制造和系统集成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打造无人机科技成果转化承接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延庆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干字当头、奋发有为,因地制宜持续发展壮大低空技术产业,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建设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为核心,不断完善产业体系,持续集聚创新要素,努力将延庆区打造成为低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先导区,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延庆力量。
编辑:陈希琳
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副书记、区长 叶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