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生态环境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联合举办主题为“碳路先锋、绿动未来——2025‘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活动现场发布了《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同时,还公布了2025年绿色低碳系列典型案例征集获选名单,记录着生态绿色发展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持久动力,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答案。
雷学军教授和长势喜人的“碳汇草”
“从‘三北’工程的沙海绿洲,到千岛湖的清水碧波,从‘碳汇草技术’的全球突破到‘零碳县’模式的县域实践,神州大地正处处展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碳循环研究中心主任雷学军教授在接受《经济》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的绿色之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了东方智慧。
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生态修复典范”
2025年4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视频峰会发表致辞。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自5年前我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中国还是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不会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停歇。让我们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切实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尽所能,团结协作,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
雷学军教授欣喜地告诉记者,国际社会把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称为人类难以解决的“世纪性难题”,而“速生碳汇草捕碳固碳技术”则向世界分享了一份原创性的中国式答卷。据介绍,由雷学军教授团队研发的速生碳汇草,以年收割4次—6次、单亩固碳14吨的效率,成为全球碳中和领域的“中国方案”。在湖南长沙县通过种植碳汇草并加工成生物质燃料、零甲醛板材,实现了“捕碳—固碳—用碳”闭环。截至2025年5月,该技术已在十几个省区市推广,累计封存二氧化碳超500万吨,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土壤改良和环境治理,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生态修复典范”。
创新的脚步总是一直前行。早在2005年,已经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研究空调机器人成套设备、在室内空气净化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雷学军教授,开始把生态环境改善纳入自己的科研视野,当他知道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灾难频发的主要原因时,他便把自己长期积累的资金全部用于捕碳、固碳、储碳、用碳的科学实验研究中。一次偶然间,他从刈割后又迅速生长出来的“韭菜现象”中获得灵感:可不可以培养一种既能利用光合作用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可以反复刈割的草本植物,并在收割后还能将其粉碎、压缩制成碳产品封存起来?他从国内外几百种优质的种质资源中,经过层层选育界定了一类高3米左右、生长发育迅速、可反复生长、一年还可收割多次、累积生物量大、“捕碳”“固碳”效率高的草本植物,并将其命名为“碳汇草”。自此开始了用“碳汇草”和“草本碳汇”实现碳中和的探索。
2005年7月,全球首个“碳汇草”科研选育基地在湖南长沙市天心区大托镇建立,首次封存了6.8吨生物碳产品,相当于封存了10吨二氧化碳。在此基础上,雷学军教授提出了大气温室效应的动碳与静碳平衡原理和综合开发利用大气碳资源,将速生草本植物成型封存。2012年7月,雷学军教授团队又在长沙跳马镇田心桥村建立了近400亩的“碳汇草”科研选育基地。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检测认证,一亩“碳汇草”一年能吸收和固化14吨二氧化碳。照此计算,这片“碳汇草”科研选育基地每年可吸收和固化5600吨二氧化碳。2013年12月,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雷学军教授科研团队在长沙县进行了全国首个“零碳县”的创建实践。接着,又陆续推出湖南桃源县“负碳县”、冷水江市“零碳市”、山东聊城江北水城“零碳区”等“零碳”“负碳”工作小组,通过“速生碳汇草”进行“捕碳、固碳、蓄碳、封碳、用碳”,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解决资源消耗与资源补偿失衡问题,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零碳”“负碳”发展模式。截至2025年5月,已有湖南、湖北、江苏、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十几个省区市开始试种雷学军教授团队研发的“速生碳汇草”。
绿色修复重现“高山草场”美景
2025年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随着全球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二氧化碳的迅猛上扬,导致气候变暖,影响着环境,威胁着人类生存。“速生碳汇草”则如同“绿色吸尘器”,不仅能高效吸收二氧化碳,实现“捕碳、固碳、封碳”的生态功能,更具循环利用价值:收割后可替代传统木材,加工为零甲醛板材;还能制成饲料,喂养牛、马、羊等牲畜;还能制成生物质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含量,有效改善土壤理化状态和生物特性。据雷学军教授介绍,生物质有机肥属可再生资源,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能有效降低化肥生产过程中使用化石能源造成的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可维持大气碳收支平衡。此外,种植速生草本植物还可对土壤和水体中的铅、镉、砷、汞等重金属离子及农药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和转化,对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可谓一草多用,兼顾生态修复与经济价值,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2014年7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诺德厚先生会见了国际节能环保协会李军洋秘书长和雷学军教授科研团队,在听到雷学军教授有关碳汇草可有效实现大气二氧化碳负增长以及“零碳县”试验的介绍时,诺德厚先生连连伸出大拇指,对雷学军教授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2015年7月,雷学军教授应邀出席了在法国里昂召开的“气候与地区世界峰会”,在会上他向来自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介绍了“中国碳汇草技术”和创建世界首个“零碳县”的方法和经验,赢得与会代表阵阵掌声。稍后,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马天宁率法国代表团,到长沙参观考察“碳汇草”和“零碳县”项目。马天宁表示,长沙“零碳县”试点,是一个对全球绿色发展非常重要的项目,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人员往来,促进学术交流,加强在生物质电厂、零碳社区项目以及在气候改善方面的更大合作,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获得更多成果。
2015年12月,雷学军教授应邀参加了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在会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碳汇草捕碳固碳技术”和“零碳县”创建经验,提出了从高碳到低碳,从低碳到零碳是人类发展理念和方式的不断飞跃,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高级方式和终极目标。2016年10月,全国人大环资委邀请雷学军教授团队参加“碳汇草捕碳固碳技术”专题座谈会。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可盲目遵从和照搬西方国家提倡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而要用客观唯物、全面系统、积极主动的态度与方法勇敢创新。雷学军教授在真抓实干中开拓绿色发展与零碳模式,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这位年届6旬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创新者,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着“碳汇”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他不停地奔走在研发的实验室里,活跃在各种公益科普的讲堂上,始终闲不下来的脚步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区市的碳汇草示范基地。
2021年8月,国能准能集团公司邀请雷学军教授科研团队前去考察,稍后,该单位陆续种植了“碳汇草”,发展碳经济,并将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创建目标直指广袤的内蒙古、新疆及其他戈壁和荒漠地区。
2021年9月,在湖南常德市鼎城石煤矿区,由雷学军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参与指导的矿区生态治理项目初见成效。按照“锁水、控源、截流、治污、监控”的思路,集中攻坚,经过近三年的治理,大面积种植“碳汇草”,生态“伤疤”得到修复。村民们重新种下水稻、果树,建起了生态农庄,吸引着八方游客,过去的矿渣山、废水坑也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高山草场”的江南秀美景象。
以大格局和科学方法实现生态平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本质是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通过科学方法优化生态结构、提升功能效能,最终实现生态平衡的重建。雷学军教授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可归纳为三个维度:一是解决生态危机,直面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自然灾害频发等现实问题,通过系统性治理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二是维护气候平衡,保障地球“水、气、冰”共存的适宜生物生存的气候状态,减缓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三是恢复自然生态,扩大植被覆盖率,提升生物总量与种群多样性,重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争取更长的时间窗口。为此,需要科学规划“草、林、牧、副、渔”协同发展,加强对沙漠化、石漠化、荒漠化、海岸侵蚀、水土流失等区域的生态治理,扩大光合作用面积,提升碳汇能力,形成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生态产业体系。同时,对“山水林田湖草城”实行全要素统筹,一体化治理,构建大自然、大生态、大碳汇的立体格局。
雷学军教授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越来越健全,生态环境质量一年比一年有新的提高,通过大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正在明显增加。2012年至2023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亮丽篇章。
绿色,作为大自然的底色,决定着发展的成色。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地球增添了更多的“中国绿”,扩大了全球绿色版图,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张帆、周继来对本文采访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