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 >> 企业资讯 >> 浏览文章

全球面临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谁来养活中国?

2022-05-05 来源:中宏网 未知   加入收藏


image.png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餐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中国从2004年开始,由长期农产品贸易顺差国转变为农产品逆差国,而且逆差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这也意味着,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依赖进口。


image.png

你可能想不到,中国的主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国,居然是从美国。其实美国不止是金融和科技很强,人家还是农业强国。



美国农业可以说是老天爷赏饭吃。从东到西2100公里、从北到南2500公里没有起伏、沃野千里。


image.png

这种方形锯齿托盘,由非PET回收和可回收的塑料与紫外线过滤器和石灰石添加剂制成,围绕在农作物周围。



随着昼夜温差,托盘表面会凝结露水,直接流到农作物的根部。托盘还能阻挡多余的紫外线,保护农作物免受极端的温度变化。

沙漠里种蔬菜已经很超乎想象了,没想到以色列玩了更大的——沙漠里养鱼。

以色列GFA公司找到了破解养鱼场地理和环境受限的方法,无需换水就可以在陆地甚至沙漠地区养殖鱼类。

GFA使用生物过滤器以及专门培育的细菌来调节鱼类生长的水环境。这些细菌将在水池里处理鱼类产生的氮和有机废物等副产品,不排放养鱼的污水,就能内部自循环。事实上,唯一的液体交换是加入一些处理后再利用的污水,补充那些蒸发掉的水。

这不是天方夜谭,以色列的荒漠养鱼经已经在2019年被新华社点赞过。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北京密云,徐丹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温室气候计算机,查看云南基地前一夜的温室温度、设备运转情况。


云南基地有徐丹挂念的番茄。通过云,徐丹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与番茄在一起,这被他称为“作物阅读”。
 “它会告诉我它需要什么?我会想办法满足它。如果我做得好,它会想尽办法表达它的高兴,比如,叶子又大又亮、果子又多又甜。”


番茄,大家都很熟悉。在北方被称为西红柿或“柿子”,是南方人与北方人在餐桌上握手言和的重要保障,一盘番茄炒蛋能一统14亿人的味蕾,堪称国民菜。
如果说水稻和小麦是让中国人吃饱的底座,番茄就是让中国人吃好的起点。
寻常番茄一般在农业温室大棚中栽培,种植过程中有很多病虫害难题,且产量有限。除了环境调控技术粗放,国内之前的番茄种植还受困于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较低等瓶颈。这些都是徐丹思考与致力解决的问题。
徐丹的团队叫“番茄快长”。他不是在一个人战斗,也不是组团实验,而是在打比赛。
事实上,一共有来自全球15支青年团队盯上了“智慧番茄”,徐丹的“番茄快长”从中脱颖而出。现在他需要PK中国农业大学“智茄”队,浙江大学“喜柿”队,以及多元化科研背景的“农圣大脑”队。
大家在不同城市,分别遥控同在云南的PK场(温室)。围绕水肥调控、补光策略、病害防治等影响番茄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每个团队都会开发不同算法,践行各自策略。而番茄也会做出不同的“回应”,最后比比到底谁(的番茄)最厉害
比赛期间,队长徐丹需要花精力“战略谋划”,没法像以前那样经常亲自“阅读作物”,后者属于“战术层面”。
好在安装在温室的传感器会告诉他,自己番茄的是否舒适。
更直接的反馈来自团队设计了一套“人机融合智能”算法,根据传感器的“阅读”情况做出“如何让番茄们过得更开心”的决策。只要他做出决策,番茄和算法就会尽可能按照他的设想成长。
徐丹的对手同样身怀绝技。


image.png

“智茄”队研发的“数字番茄智能管控云平台”


中国农大“智茄”队自研了“数字番茄智能管控云平台”,能实现温室环境动态监测、番茄生长图像监测、植株病害识别。



当温室环境实时监测数据超出阈值,系统就会短信提醒操作人员。

此外,当系统通过视觉技术识别到不同生长阶段叶片、花朵、果实等方面的问题,也会自动做出精准预警。

浙大“喜柿”队则是通过改变光合作用来读懂自家番茄的喜怒哀乐。


“喜柿”队借助新型轻简温室二氧化碳加富技术,在促进植株光合作用的同时,有效避免了直接施用二氧化碳但植物利用有限而导致的二次排放问题。
得益于此,种出的果实,维生素、氨基酸和番茄红素含量都远超传统番茄。
这是拼多多第二次搭农业科技擂台了。
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比的是种草莓。当时吸引了全球超过 17 支 AI 队伍参加,共有 4 支 AI 队入围决赛,一同进入决赛的还有大赛主办方特邀的 4 支顶尖农人队伍。


image.png



image.png






徐丹最终夺得了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冠军,这也是他与番茄为伴9年的最好回报。



过去9年里,徐丹每天早晨7点40分准时从北京市区的家中出发,在早高峰的拥挤车流中,穿梭100多公里,抵达城郊密云一处占地3万平方米的种植基地,与他挚爱的番茄对话。

作为一名新农人,徐丹不仅是有为的新青年,还是妥妥的学霸,毕业于世界农业顶级院校之一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

与大多数年轻人以及学霸的人生选择形成鲜明对比,徐丹成为一名新农人,像一次逆行。

但徐丹有自己的坚持:


“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很多人对农业有着很深的误解,觉得农业的门槛特别低。只要有种子、有土地、有蓝天、有水源,就能变出吃的。但事实上,我们这一代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用更少的地与水,种出更多的食物。这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蓝天,我们还需要别的,那就是科技。”



通过“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这样的比赛,徐丹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科技农业。


“我希望能通过参加‘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这样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改变认知,加入我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老一辈农人开创的事业,将由我们继续。”

image.png
















image.png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103年前的今天,一群中国的年轻人挺身而出,五四精神从此激荡了一个时代,并赓续至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现在,又有一群中国的年轻人,接过了五四精神的旗帜,耕耘着大江南北的希望田野。
当务农的人越来越少,“谁来种地”成为时代焦虑时,我们时代的新农人们,用年轻人的方式,把古老的土地种出科技的酷炫,鼓舞更多人投身其中。
这也是新农人,对时代的不负与回答。


<span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89, 89, 89);">


0
上一篇: 长盛基金王贵君:注重控制组合波动 追求“投资性价比最优”
下一篇:这些不显眼的信息,才是海尔智家的隐藏亮点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