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做好乡村振兴的重点、是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保障。驻村一年来,五凌电力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后按照湘办发[2021]18号文件精神,本着提升村级党组织领导力和组织力,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乡村振兴初心,摸索出以“四点联动”来推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一、情况介绍
江溪口村地处沅水中游南岸,属雪峰山北侧中低山丘陵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6.6℃,年均降雨量1440.9毫米。该村位于凉水井镇东北方向,距县城31公里,全村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3.9%,涟泗溪贯穿全村汇入沅江。辖区内有12个村民小组,全村农业人口284户914人,长期常住人口约为220人。
村内有生猪养殖省级示范合作社一家(祥兴生猪养殖合作社),年出栏肥猪10000头以上;茶叶种植合作社一家(湘园春茶叶种植合作社),茶叶种植500余亩,年产茶叶1500多斤。另,现种植黄柏近千亩(已有3年以上),全村出产林下鸡20余万羽、黑山羊3000多头。
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其中祥兴生猪养殖合作社8万元,湘园春茶叶种植合作社2万元。
村产业优势:一是生猪养殖及腊制品。该村地处深山,森林覆盖率极高,水源质量好,是饲养生猪和开发猪肉产品的的绝佳之地,目前村生猪养殖合作社年出栏万余头,每年腊肉自产1000公斤。二是茶叶、中药材种植。该村土地肥沃,海拔700米左右,阳光充足,村民沿涟泗溪两岸居住,气候宜人,适合种植茶叶、中药材。目前全村共种植茶叶500亩,黄柏近千亩。
二、“四点联动”发展壮大路径
(一)聚焦重点,有一套清晰可行的发展思路
没有发展思路,村集体经济永远都在黑暗中摸索没有方向。工作队驻村后,经过多轮走访和领导指点,联合村支两委制定出1+2+6的产业发展思路。即:重点塑造生猪养殖和腊制品加工“一村一品”品牌,以提质合作社和建管加工厂两条主线,推动养鸡、养羊、蜂蜜、药材、酒水、腊制品加工六个产业增长极,以产业大户引领的产业发展方式,充分用好用足资源政策扩宽319国道至村部进村产业道路,力争村集体经济五年内翻十倍,打造沅陵县绿色种养、生态优美、休闲康养的“生态休闲产业园”。
(二)破解难点,有一条持续发展的产业致富路
产业发展不能简单的靠山吃山,必须要有一条能持续发展的产业致富路,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长期规划。江溪口村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工作队和村两委结合沅陵县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打造种养业,紧紧抓住综合腊制品加工、茶叶和药材做文章,引导产业覆盖脱贫户和一般农户。工作队和村两委绞尽脑汁为农户跑项目、进贷款、扶产业,如今村里散户散养规模比2020年增加三成,留村发展产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村里产业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后,村里规划把闲置撂荒的土地、山地盘活开发休闲康养产业,村民通过各种形式入股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利益联结把老百姓凝聚在一条持续发展的产业致富路上。
(三)找准基点,有一个懂经营敢担当有情怀的能手
村集体经济不是给村集体去管,否则肯定会失败,必须交给懂经营敢担当有情怀的能手来管理,这才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基点。张兴祥,江溪口村支书/村主任,2011年时值36岁的他看到村里一没产业二没人才的一清二白境况时,毅然决然抛弃台资企业高管高薪回村办起养猪场,凭着自己学到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知识,养猪场两年时间就站稳了脚跟。在他的带领帮助下,村里其他组的年轻人都回来发展产业,利用村里的优质资源和自然禀赋发展茶药种植、林下鸡和黑山羊养殖,5年时间里已发展成为带领全村村民走出贫困的产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四)做稳支点,有一支团结有力的人才队伍
江溪口村始终以党建引领抓人才建设作为巩固成果壮大村集体的最大动能。强队伍确保有人做事,2016-2021年村里发展了3名共产党员,培养7名入党积极分子,这都是江溪口发展产业的后继力量,全村32名党员有19名党员全部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名副其实的成为了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领头雁”。建机制确保依规办事,工作队驻村后坚持以自治为基础,让农户自发搞产业,积极参与村集体经济管理和利益联结机制的条款制定,做到村集体经济发展运营有章可循、有约可守,构建自治与引导、激励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产业治理机制。
2022年1-4月,江溪口茶叶合作社实现营收近11万元,综合腊制品加工厂三通一平已接近尾声,厂房建设已准备就绪。五凌电力驻村工作队正紧密团结村支两委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关心下,以“三高四新”战略为统领,积极落实政策资金保障、技术技能保障和党建组织保障,全力实现村集体经济跨越发展,助推江溪口早日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五凌电力乡村振兴工作队 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