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芳同志在感悟新时代、紧跟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新机遇中持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使自己成为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维的集成体。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自身的言行品格,自觉按照习总书记对青年的要求不断锤炼自己、完善自己,彰显出青年人的担当与使命。特此进行表彰及报道。
周惠芳,笔名王周胥尔,安徽省太湖县人,中共党员。现居安徽省合肥市,为瑶海区、庐阳区美协成员;长河文化网签约作家;惠水县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传统文化研究会青年分会会员;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员;国家非遗传习所研究员。担任长河诗刊部分期刊编辑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征文大赛赛区负责人;西安市千万读书工程“阅读大使”。曾获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颁发的“仁爱孝德奖”及“仁爱孝德之星”称号。文学作品常发布于《长河诗刊》、《鸭绿江》杂志、《自由比利时报》、《咸宁日报》、《邢台日报》等;著有诗歌作品集《枕星集》、《胥尔文集》、《长河诗刊之蒹葭伊人》;部分诗歌作品被中国知网收录,部分个人经历被国家级新闻媒体网站表彰报道。
世间女子千千万,美貌与才情,仁爱及慈悲她都偏要各去沾染一番。周惠芳,笔名王周胥尔,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有着南方女子独特的温婉精致。她的人生经历就跟她笔下的某些诗篇一般,透过平凡及迷惘姿态却始终挺拔俏丽。我们敬畏历史,崇拜名人,也自是向往那恣意洒脱的生活姿态。书中那些才华横溢温润多情的女子,或是面容姣好,笑靥如花;或是能诗善歌,聪慧灵逸;周惠芳亦是如此。她总是十分柔和,眉眼间却总是透露一丝倔强气息。如同她自己所说“柔弱的人做了花骨朵儿,而我还在等最后一点倔强”,她在人间烟火中自立顽强,不论面临何种境遇,她就像一朵静默孤傲的花,看似柔弱却无比坚强,一点一点地绽放芬芳,一步一步实现梦想。
周氏家族的三起三落,并没有让周家的儿女就此停滞不前,世代的书香始终有所留存。与其他周家的子孙一样,周惠芳始终铭记祖先流传下来的训言,“永葆热忱之心,忠于为民之事”。不论是孩童、学生时代,还是参加工作之后,她一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具备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以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处事作风,不断完善自我,也不时影响着身边的人。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她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她第一时间报名志愿者,为群众讲解防疫事项,并严格把关,坚守在防疫第一线;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21世纪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她总是力所能及地为慈善机构作出捐献,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为贫困学子献上爱心等,从来不求回报努力践行好人好事;作为一名家境贫寒的学子,她更是充分表现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精神,从小就懂事乖巧,勤工俭学,积极奋进,从不给家人带来任何负担,也早早地学会了自力更生。
记忆中才五岁的周惠芳成为了留守儿童,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当别人家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小小年纪的她就已经学会了洗衣、做饭、家务、农活以及照顾一岁多的弟弟。去任何地方都要把弟弟背在背上,就连后来上小学,老师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答应,她安抚好年幼的弟弟在一旁“陪读”。没有钱买桌椅板凳,周惠芳只能每天扛来邻居奶奶家的大板凳作为课桌书写学习,放学再还回去。虽然小时候比较贫苦,但是她非常乐观坚强,总是懂事地安慰家人,帮爷爷奶奶以及村里的老人家捶背干活;还学会了养猪,养鸡,种棉花。中学时代,她随家人去了四川读书,非常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也很努力地学习;在学校品学兼优,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作为学习委员和副班长老师同学都非常喜欢她;那时候一周只有5毛钱零花钱的周惠芳,在每次给贫困生捐款的时候总是毫不犹豫地捐出二十几块钱积蓄。高中,大学的时候因为父亲常年重病,她习惯性挑起生活的重担,学费也是自己贷款,靠自己后来的努力工作偿还的。总的来说,学生时代的周惠芳,在平凡的岁月里,是全家人的光,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力量。后来周惠芳获得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颁发的“仁爱孝德奖”及“仁爱孝德之星”称号,一些个人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想必也是跟她这段曲折而励志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周惠芳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都会教导我们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桥梁。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效忠国家的人。即使这个社会存在着浮躁的一面,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初心,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真诚的心,用自己的仁慈关爱、善言善行去弘扬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步入社会的周惠芳也始终呈现出“有理想,正能量”的状态。2013年周惠芳第一份实习工作是在某上市公司做的有关移动联通的增值业务,实习期间凭借个人出色表现短短几个月时间实现了从初级荣升中级,荣升高级话务代表,最后成为30多人团队的管理人员,把业绩从倒数的团队带到了各项指标名列前茅。在其他同学平均实习工资只有“一两千”的时候,凭借自己的个人的努力和才能月薪“六七千”,不仅还掉了上学时借的数万元学费,每月还固定给到父母家人补给。度过了充实美好的实习阶段,为了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周惠芳选择了一份银行理财方面的工作,娇滴滴的女孩在从事高强度的销售工作中,也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大神”和“榜样”,在人均工资三四千的合肥,周惠芳那几年的月均工资基本上是在“一万五”,是机遇也是挑战,在领导和同事的“偏爱”下,周惠芳快乐且知足。在职场的摸爬滚打中周惠芳不断摸索自己想要的,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也为了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追求理想,她毅然决然地退居职能部门岗位,负责监管项目的品质问题。由于品质管控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多次被公开表彰,设立为学习模范。在工作之余她也从未忘记充实人生,提升自我。因为需要兼顾家庭和工作,她坚持每天六点多起床学习与职业技能提升相关的书籍,教育学知识,书法美术知识,写作技能技巧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功考取教师资格证书;成为签约作家出版自己的个人文集;担任国家非遗传习所研究员;加入了地方美术家协会、作家协会以及诸多省市级协会组织。
业余时间周惠芳会挤出一些时间用来写作,她的文学作品语言清新灵动,情感真挚恳切。文学作品常发布于《长河诗刊》、《鸭绿江》杂志、《自由比利时报》、《咸宁日报》、《邢台日报》等期刊平台;著有诗歌作品集《枕星集》、《胥尔文集》、《长河诗刊之蒹葭伊人》;部分诗歌作品被中国知网收录。除了自己热爱写作,周惠芳还一直鼓励推动其他青年人在写作事业上的发展。在作家贾平凹、杨国喜、肖云儒等人支持下承办的“西安市千万读书工程”全国征文大赛中义务担任志愿者,为赛事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并被评选为“阅读大使”。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征文大赛中担任赛区负责人,积极参与活动的策划,稿件的征收评审,挖掘并推荐了多名热爱文学的人才成功签约。
周惠芳始终坚信“从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只有认真对待生活,终有一天,每一份努力都将绚烂成花。”是的,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不忘初心,坚定理想和信念,投身于梦想的人,一定也会收获更加充实而美好的人生。她很谦虚地说,“我其实一直都很平凡,很多时候跟其他人一样也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迷茫。但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一直十分幸运,总会遇到明灯一样指引我前行的人。正是有了这么多优秀的榜样和力量的陪伴,一切便也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前行。跟他们一样,我要成为一个正能量、愿担当、善学习、有梦想的人。”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一帆风顺也好,荆棘满布也罢,相信德才兼备的周惠芳不论在哪里都一定会义无反顾,一路向前,成为国家和社会不可多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