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相城智慧停车’微信公众号一点一搜,周边可以临时停车的地方还不少,有新建的,也有共享的,不用碰运气抢车位,定定心心。”周末开车带全家出门,相城区市民王先生跟着导航穿过车流,就近拐进了元和街道一处面向社会错时开放的单位内部停车场。
智慧管理让市民畅停无忧。今年以来,苏州市相城区城管部门聚焦城市居住区、主次干道、大型商圈周边、老旧小区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有序推进“停车便利化”工程,从科学布局、优化流程、共享资源、数字领航四方面入手,实现了从“治理停车难”向“解决停车供需动态平衡”的转变。
合理规划增设停车位
这几天,元和街道安元丽邻广场南面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加紧作业。这个地块在建的是一处临时公共停车场,预计将于7月投入使用,届时将大大缓解周边小区的“停车难”问题。
相城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规划,至“十四五”末,相城区将累计新增超过23.4万个停车泊位,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
“以前小区内难停车、乱停车现象很严重。如今小区对面建设的临时公共停车场,大大减少了居民的困扰。”在金御华府小区居民吴先生看来,临时停车场建成投用,实实在在给居民带来了便利。
今年,相城区坚持以配建停车场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位为辅助、路内停车位为补充,为城市停车扩容、减压、增效。相城区城管局会同相关部门和板块,广泛收集市民停车需求,合理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建设用地、商业楼宇、居民小区、沿街店铺的边角地块、零星地块、闲置空地,建设立体停车楼、修建地面停车场、规划路侧停车位。
自2021年以来,相城高新区轨交陆慕站、高铁新城苏州北站北广场、开发区汇海隆、黄桥街道春菊广场、黄埭镇评弹公园等22个临时公共停车场、共计5320个泊位已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市民“停车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打通停车场建设绿色通道
高铁新城青龙港路南临时公共停车场项目负责人陶女士正在做项目申报审批等准备工作。从提交审批材料到项目获批,通过部门联审,所有事宜一站式完成仅用了不到3天时间。
今年,相城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了停车场投资建设、经营手续办理程序。通过建立停车场建设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相城区根据属地政府申报,由区城管局召集区发改、住建、资规、公安等部门及相关板块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工作负责人,对申报项目进行联合审定。在充分考虑临时停车场土地权属、用地性质,与道路、建筑物、河湖水系的距离等因素的基础上,决议建设方案可行性。
“多处跑、跑多次”变“一处跑、跑一次”,审批效率提高了,停车场项目建设提档增速。2022年3月以来,元和街道安元丽邻广场南临时公共停车场、高铁新城青龙港路南临时公共停车场、南师大苏州实验学校南临时公共停车场这3个项目通过联合审定,已进入场地建设或设施安装阶段,拟建停车泊位共556个。
提高现有车位周转率
为了缓解周边市民“停车难”问题,黄埭镇北京冠城酒店引入了智能停车系统,按需匹配临时停车需求和空闲车位。除了面向就餐顾客外,还对外开放,提升了现有车位的周转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促进。
去年以来,相城区大力推行“共享车位”模式,建立停车资源错时共享利用机制,鼓励党政机关、学校、社区等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内部停车泊位,小区物业和居民个人等既有停车泊位资源实行在线分享,让停车位“物尽其用”。同时,相城区加大了对“共享停车”的宣传推广力度,拓宽接入渠道,引导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安保、免责措施与激励机制,营造优质的共享停车环境。
截至目前,相城第三实验中学、度假区卫生院、太平街道行政审批局、黄埭镇北京冠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渭塘镇行政审批局等14家单位的停车场已对外共享,增加了1032个共享停车泊位。
用活动态停车“一张图”
通过“相城智慧停车”微信公众号搜索,车主可以实时看到附近停车场车位余量,以便快速找到车位。今年以来,相城区全方位推进“停车便利化”工程,大力推动智慧停车系统建设,分批实现了停车需求和停车资源高效对接匹配,精准实施停车诱导,有效解决了停车供需的动态平衡。
为了推动停车场动态数据接入智慧停车信息平台,相城区城管部门按照相关要求,严格落实经营性停车场备案登记制度,以备案联审机制为抓手,将动态数据接入和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开通纳入备案办理流程,做好动态数据接入校准工作,确保经营性停车场“应备尽备”,动态数据“应接尽接”,数币支付“应开尽开”,全力打造并用活动态停车“一张图”。
今年以来,全区办理经营备案的停车场达25个,12个完成备案,27处停车场、15526个泊位动态数据已接入平台,还有一批停车场完成了数字人民币开通。随着“智慧停车”相关工作推进,不断完善的停车大数据将为政府决策和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