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 >> 企业资讯 >> 浏览文章

湖南洞口:民族鱼水交融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2-06-02 来源:经济日报 未知   加入收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近几年来,湖南省洞口县长塘瑶族乡老艾坪村紧紧围绕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发展的思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中,大力发展农业,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各民族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共同发展,谱写了民族团结奋进之歌。

  长塘瑶族乡老艾坪村地处于雪峰山腹地,平均海拔870米,距洞口县城15公里。该村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共7个村民小组135户445人,其中98%都属瑶族人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棕包脑舞”的发源地。如今,一幅“民族团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谐画卷在当地徐徐展开……

  瑶汉通婚 情感交融

  “我是一名汉族姑娘,瑶村小伙的热情淳朴吸引了我,我愿意嫁到瑶村,更要尽最大的能力建设美丽的瑶村”, 长塘瑶族乡老艾坪村的秘书肖慧谈起了自己参选村干部的初衷。老艾坪村是该乡唯一一个瑶族小村,民国时期,族际通婚仍是瑶族群众讳莫如深的禁忌。村民们久居大山,过惯了刀耕火种半原始的简单生活,崇尚梅山文化,不与外界交流,流行族内通婚。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经济不断交流发展、教育文化不断共享、普通话不断普及,瑶汉两族社会地位趋向平等,生活交流不断增多,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流行,打破了族际通婚壁垒。六十年代后,瑶汉通婚逐渐普及,瑶族姑娘纷纷嫁出大山,瑶族小伙也敞开心扉,接纳外族女性。

  目前,老艾坪村瑶汉通婚率超过80%,3名村干部有2名村干部是瑶汉结合家庭,各民族互相通婚,杜绝了族内近亲结婚现象,减少了民族分歧,促进了民族交融,形成了瑶汉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浓厚的情感基础。

  重视教育 文化浸润

  五十年代,老艾坪村的村民们受教育水平极低,年纪大村民的基本属于文盲,不会写字,不会普通话,不重视教育,传统民俗和文化靠晦涩难懂的瑶语代代相传,与外族交流存在一个难以跨越的鸿沟。

  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中小学乱收费问题得到进一步治理,乡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如今,老艾坪村学生义务教育达到100%,共培育出大学生13 人、研究生3人、博士生1人。

  文化认同感不断加强。长塘学校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校是洞口县第一所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也是该县第一所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棕包脑舞”融入课堂教学的学校,不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宣传教育不断深化。“作为瑶族同胞,此时此刻我内心非常激动,感谢党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我会紧跟党中央的脚步,发展瑶族特色产业,带领兄弟姐妹发家致富”,这是老艾坪村致富带头人戴昌宗在集中观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发自肺腑的感言。类似的集中学习、主题党日、微宣讲已成为长塘瑶族乡乡村干部、党员、群众的工作常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润物细无声”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021年底,老艾坪村获评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洞口县同心美丽乡村、洞口县文明村。

  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

  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和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2019年底,老艾坪村在省扶贫工作队水电八局的帮扶下,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年,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清零,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质的飞跃,脱贫成效显著。长塘瑶族乡党委和水电八局驻老艾坪村工作队获评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如今,洞口县委统战部接过来驻村帮扶的接力棒,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村由深度贫困村成功转型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瑶汉两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特色产业有序发展。老艾坪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大力发展甜茶、蜂蜜、药材、腊制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油茶产业采取农户参与合作社入股分红的方式,确保逐年收益。特色产业已成为各村和老百姓经济收入新的增长点。2021年该村新建成一所腊制品加工厂,初步投入使用,已生产高山琥珀腊肉200余斤,深受市场青睐。通过“以购代捐”、“直播带货”等多种形式,帮助销售农副产品10余万元。特色产业的发展,让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

  劳务输出稳定增长。改革开放以来,老艾坪村的青壮年一改往昔采药、狩猎、打渔的谋生方式,纷纷外出务工。“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劳务经济成为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该村共有235名劳动力,168名稳定就业,中国水电八局建筑公司就业12人。经济收入的增加,让瑶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根本改观,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为增强“五个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经济基础。(记者 王粤 尹建国 通讯员 肖又军 刘青凡)


0
上一篇: 劳动竞赛振士气 誓保节点掀热潮
下一篇:中国二十二冶:科技引擎再发力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