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企业资讯 >> 浏览文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伦理本质

2023-10-24 来源:永州新闻网   加入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而多层的伦理本质。中华伦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性生成、积累性发展,也是中国人民对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的确切理解,对合乎愿景的发展秩序的高度认同。“深厚的伦理”,在于其植根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传统,着眼于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开拓更加美好未来。“多层的伦理”,在于其规范和影响多极主体,这些主体既有中国共产党这个执政主体,也有党外的参政议政主体;既有国内各阶层的社会主体,也有参与交往实践的国外主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给多极主体带来多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使人们对中国的经济物质关系与社会发展秩序形成更深切的理解,更一致的认同。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实现最大多数人利益的现代化。建设惠及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是巨量大利、广布众利、厚植福利的现代化。这种形态的现代化,唯独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贯彻和推进,唯独中国才设计好、行得通。问题在于,这种巨量性、超难性的现代化为什么被提出,为什么要稳步建设、坚决推进?第一个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关,与新时代党中央具有强大的理论自信、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宏大的战略定力有关。第二个问题与中国共产党要完成的历史使命和中国人民要实现的美好生活向往有关。 这两个问题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题旨,即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并为了14亿多人民的长远福祉而坚决持续奋斗。建设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庄严而伟大的创新实践,是一件艰难而大利的中国事业。对于这样一个大实践、大事业,内蕴着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雄心壮志,彰显着中华文化广布众利、厚植福利的大德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坚定弘扬者,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义利兼顾伦理的发展者。这就是,面对巨量超难的现代化建设,要把14亿多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崇高理想来奋斗,实现广布众利、厚植福利的价值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整体实现共荣共享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追求和实现共同富裕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夙愿,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追求和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人民至上、富民惠民的原则,坚守裕民于政、以利天下的政治伦理,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执政责任和行动担当统一起来。如果说“美好生活”是一个整体性的优质生活,是不断提质增效的理想生活,那么“共同富裕”就是美好生活的具体化、全面化、普遍化。美好生活的“具体化”要把共同富裕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个家庭和个人,使共同富裕真正变得可及、可感、可得,美好生活实现在当下;美好生活的“全面化”要把推进共同富裕的工作重点放在弱势群体、特殊群体,集聚多种力量助推低收入阶层,提高其生产能力、文化能力和保障能力,实现包括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在内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普遍化”要把共同富裕的目标落实到国内每个地区,促进各个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民普遍共同富裕。对全体中国人民来说,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一种感性的生活伦理,是一种执着的实践信念。无论是普通家庭成员,还是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追求合乎共享伦理的可能生活,这是继承中华文化富民厚生的伦理传统,走向大众大利、共富共享的美好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也是道器合一、心物圆融的现代化。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之一。道家讲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儒家讲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和实生物、和而不同。佛家讲人与自身的和谐,追求人我合一、真性湛然。道家、儒家和佛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人为中心建构的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物与心相圆融的境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同时重视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化。“两个文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这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一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发达、不协调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这个语词蕴含着物质生产力发达,精神生产力强大,社会热情澎湃,人们干劲十足等丰富意义。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经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由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相加而成的不协调的复合体,依照其逻辑,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显然不能停留在“不协调的复合体”层面,而应当是一个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复合体。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这种“超越”是在继承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之基础上的扬弃。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超越,这种“超越”除了扬弃,还开启了独立自主的创造,实现国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创新,以创造性成果实现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超越。因此,建设“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以创新创造做大蛋糕,形成丰厚物质之利,又以明德弘道维护正义,实现社会和谐,把养民之欲、制民之产和义利相约、心物圆融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华文化经世济民、厚德载物的伦理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万物化育、天人合一的现代化。此在世界是人与自然共存的世界。人类是自然之子。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始基和保障。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们为了不至于死亡而必须与之进行持续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共存必然要求共生,共生才能持久共存,共生与共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道家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之一,即和谐共生。事物和谐才能共生,共生才能和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这个论断从理论上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贯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实践上它继承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的实践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前者以理论的科学性强调,人是自然世界的有机组成,又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但这种创造是以自然力的承载量为基础的,是以人类既得的生产力为前提条件的,不是任性妄为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往范围的扩大,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应当限制自己,把生产活动的不利影响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以免危及自身及后代的持续发展。后者以实践的合理性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在不危害自然和生态安全的条件下发展自身,做到保护自然和发展自身的融合统一。万物化育、天人合一既是自然秩序,也是伦理秩序。因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伦理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也是创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地球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每个国家、民族和人民都同等重要,诚如不同国家和民族创造的不同文明同样重要一样。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不同的国家、民族和人民要交往交融,在平等平和的交往交融中共同发展;不同地区的文明要交流互鉴,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不同的国家、民族和人民要实现共同发展,不同类型的文明要共同进步,就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思想理念上胸怀天下、面向世界,在行动方略上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前者以“无我”的态度向世界敞开,向世界学习,做到美人之美,积极汲取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后者以“大我”的姿态融入世界,向世界奉献,做文化自觉者、文明大使者、和平守护者和发展推动者。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坚定选择。这种选择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弘扬,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与守护,也是对世界交往伦理的选择与弘扬。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道路的精义之一,是全球发展倡议、安全倡议、文明倡议的坚实载体,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行通道。这样的道路不仅适合中国的国情民情,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有益经验、贡献中国智慧,它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海纳百川、胸怀天下的伦理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核心要义。(杨竞业 作者系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推广

0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平凉东方电力公司:开展“以学铸魂强党性 实干担当促发展”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篇:键鼠成焕新重点 京东11.11晚8点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