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骥
虽然现在和2015年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环境已经有了重大变化,一说到融资或者股市,很多企业家和投资家都神情黯然。但是基于中国这个巨大的经济体量和人口基数,一代代的创业者还是层出不穷,VC/PE支持创业期+IPO基金和企业家双赢的中国民营创业企业融资发展的模式也已稳定。当每一个企业家开始创业的时候,都不可避免的面临一个选择,找谁融资,融什么资,怎么从一开始就规划好企业发展中股权融资的路径的问题。
分阶段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很多,比如介绍不同股票市场的优劣势,比如介绍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VC,私募股权基金PE的区别,我想无需再赘言,本文更多的是从发展的角度帮助帮助创业者更好的做出选择。
在私募融资阶段选择股东,我有三个建议,第一以终为始;第二判断不可选择项;第三避免高估值陷阱。
首先所谓以终为始的含义是一开始就寻找能够长期相伴的投资人,这非常关键。近期和企业家聊天,经常听到一个说法:现在市场这么差,能有人投资就不错了,哪里还能挑投资者。我坚定的认为这种思想是错误的。选择股东和选择结婚类似,错误的选择会导致比不选择更差的结果,抱着“过一辈子“的心态寻找到的投资人才会在未来的日子里雪中送碳,而不是在你需要时釜底抽薪。相信我,你抱着什么心态找到的投资人对你也会抱有同样心态。以终为始的另一层含义是先考虑最终想在境内还是境外资本市场上市,从而判断接受美元基金还是人民币基金的投资额。关于境内外三个主要活跃资本市场,甚至更冷门的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地资本市场的介绍比较非常多,我就不赘述了。
其次在面临多个选择时,先排除掉不可选项。所谓不可选项是指会对企业业务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直接导致业务无法进行选择。比如,如果你从事的行业是媒体传播行业,即使是境外上市的诱惑再大,也不要考虑。这种逆向思维在目前的较差市场环境下很重要,能够有效的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融资不要追求过高的估值,高估值除了带来虚幻的成就感,积极作用非常有限。即使是显得最直观的高估值能在同样稀释股权比例的情况下融到更多资金的感觉,大多数时候也是相对不重要的,做个简单计算,在同样融资5000万美金的情况下,4亿美金的投前估值和5亿美金的投前估值稀释的股权比例仅仅多2%(11.1%vs9.1%)。但是,高估值带来的负面效果往往非常大,尤其是当面临IPO时投行报出4.8亿的市场估值时,5亿估值进入的投资人会往往会成为最大的阻碍因素。创业者要牢记一点,给投资人带来回报是你的责任。
当你的企业很幸运的发展顺利,开始筹备上市,思考选择哪个资本市场时,大多数人会提及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和投资者基础等考虑,我有两个和大多数专家不太一样角度的建议。
第一个关键考虑是流动性,而不是估值,应该是市场选择的第一要素,这点请创业者务必牢记。资产只有变现的时刻,价值才是真实的。所以股票的交易量,而不是市值,更加重要。我们如果上网搜索,会发现有些股市流动性很差,可能一个市值几十亿的公司一天的股票交易额只有几十万。这种流动性条件,如果CEO想卖点股票补贴家里生活,会悲哀的发现不仅卖不掉,而且卖一点市值就会急剧下降。另外一个很重要,但是企业家往往不知道的因素是,能够帮助公司真正稳定股价和吸引更多投资人的大型基金对于投资都有最低流动性要求,换句话说,流动性高往往意味着更容易吸引投资人,从而股价更容易拉高,进入正向循环。
另一个考量点是要做好不上市的准备。这句话和上市市场选择的讨论似乎很矛盾,但实际上非常真实。目前能看到的未来时间内,成功的高估值的IPO难度都不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更关注稳定的利润,更关注稳健的经营现金流,做到“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做到不上市公司也能活得很好,能够得到股东的持续支持。这样反而更有机会顺利完成IPO。
最后,回到终为始的心态,作为创业者,不把上市本身作为企业发展的目的,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业务发展和创造价值上,聚焦聚焦载再聚焦,美好的结果会自然发生。这也是我对各位读者的衷心祝愿。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耿明雨出席柬埔寨70周年招待会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