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企业资讯 >> 浏览文章

文化自信:传承与面向

2023-12-11 来源:永州新闻网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彭克剑

清明雨中,对苍凉青冢,我们感叹“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的无奈,同时也寄托对先祖、先烈的无限怀念,慎终追远的情怀千古一脉。端午暖阳,飞龙在天,龙星中正,或一杯酒,一串粽,一纸鸢,一旱龙,心中是几千年的怀想。

不日,偶遇友人叙愚人节之快乐与体验,索然。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如今,我们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步入小康,大家已昂首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民经济与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成果斐然,然经济与社会变革中无法回避之阵痛依然未曾全部褪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我们曾经放下过很多东西,现在,应该是慢慢地又扛在我们的肩上、挂在我们的心墙的时候了。身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潮流、走在“中国梦,我的梦”伟大民族复兴之路、站在“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发展平台的我们,是否仍会感怀“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归根结底,中华民族精神是否还留在了我们的心间。我想,留在我们心中的更应该是那种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那种我们称之为气节、称之为信念,称之为民族精神的文化沉淀。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灵魂与根本,更是我们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披荆斩棘的一把利剑。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我们奠定了深厚的精神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从大汉帝国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到李唐时代的兼容并蓄、万国来朝,我们一直都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彰显着民族自信,在世界文明之林大放光彩。

时下,国门大开,异域文化蜂拥而至。如今的我们,洋节日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受世人追捧,以至于让许多民族传统节日退避三舍,让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民族魅力与文化内涵逐渐式微。然而,那个在幼儿园吓哭小朋友的万圣节女孩,那些折腾了多少个南瓜制作出来的南瓜灯,其实大都不知所以。我们从不纠结西方文化的融入,在这个全民娱乐的年代,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倒是个不错的平台,大家跟风起哄,各取所需,不亦乐哉。虽然说不能简单认为热衷过洋节便是崇洋媚外,但,面对外来文化强烈的冲击与侵蚀,我们要看清西方文化渗透的本质,不能陷入丧失文化自信的陷阱,更不能在前行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动摇了价值取向。  

步入新时代,我们高呼着“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诚然,政府与社会已经开始呼吁倡导拒绝洋节,多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你并没有忘怀。在我们的传统佳节,哪一次您没有遭遇各大商家、各大娱乐场所的那些烂熟于心的“问候”与“挑逗”?在他们寻噱头,造气氛的最后,剩下的仅仅是一次次收割与消费我们的文化记忆与民族情怀。固然,市场经济,有需求,就有满足需求,刺激消费,以拉动内需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无可厚非,更值得肯定的是,经过政府这些年的“去杠杆、调结构”,钢精水泥式GDP增长模式离我们也渐行渐远。可是,当春节人们不再贴门神,端午没有了家家艾香,重阳告别了登高望远……,当传统节日俨然变成大家“996”繁冗中的闲暇购物与旅游的“代名词”的时候,我们怎样唤起对祖先和历史的敬畏、感动与崇拜,怎样体会与把握华夏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情感支撑与文化命脉,又怎样感知融化在民族血脉中的那种最深沉的文化符号与精神世界?

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力度加大,阵地争夺也日趋激烈。部分国人对传统文化“无欲无求”的躺平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捕风捉影、移花接木、断章取义式的下三滥地摊历史文学一度泛滥,什么“四大发明全是假的”等等,简直是其心可诛、一派胡言!

“不忘本来”,唯有拒绝“文化躺平”,摒弃封建思想残留,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抽丝剥茧,解读与领悟凝聚在民族精神最深处的文化自豪与优越感;才能在每个传统节日中找到我们自己的文化皈依,重塑国人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与身份认同;才能在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更有底气,更自信地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远离文化剥离式、内涵缺失型的传统佳节,让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充满仪式感与厚重感;才能进一步唤醒人们对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的情感记忆,唤醒人们自觉涵养、保护、分享和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深层勇气与情感认同;才能让承载了中华民族理想信仰、伦理道德的传统节日,让中华大地上的文化瑰宝与遗产都活起来。“不忘本来”,在回望来路中笃定民族自信与奋进之力,灿烂与坚韧的中华民族文明、民族气节与民族精神才能在保护中传递,在传递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让“文化自信”变成一纸空谈。

“吸收外来”,岂能仅仅是对“洋节”与外来文化简单粗暴的排斥与拒绝。反观那些年抵制“美货、日货”的一股股民间热潮,到最后,也只能在狭隘的民族保护主义所带来的一片狼藉中舐毛舔血,审视与反思我们碎了一地的傲气与尊严。痛定思痛,党和政府在我中华文明五千年奋进史所蕴藏的蓬勃的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中探索寻求着力点,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坚毅与勇气,带领中华儿女一路风雨兼程、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我们无比骄傲地向世人展示与宣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时候,对待“洋节”与外来文化是否可以多一点理性与从容?“吸收外来”,我们更应以“海纳百川”的世纪视角和博大胸怀,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带着批判与学习的辩证眼光,不弯腰逢迎、盲目跪舔,也不数典忘祖、凭栏俯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推动中华文明接续历史辉煌,独领世界风骚。我想,这本就是身为世纪大国与生俱来的气度与风范,更是我们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与生动实践! 

“面向未来”,需紧跟变革创新的时代脚步,顺应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让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中华文明在创新中传承发展!随着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中华传统节日与文化在一定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青睐,当我们感叹着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日俱增,为春节、汉服、广场舞、中国功夫,孔子学院逐渐迈出国门而普大喜奔的时候,因疫情曝光的英国留学儿童事件、国内一些洋垃圾的种种优待与爆棚的优越感、民族企业与楼盘充满异域文化底色的品牌以及小学教材上一幅幅触目惊心的西式画风插图——种种这些是否也能让我们感到些许尴尬与无法释怀?面对西方带有进攻性的洗脑型文化渗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世纪文化输出大战中,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个谈不上历史沉淀的美国是怎样让充斥着泛滥粗俗的“民主”与毫无底线的“自由”的文化产品在国内蔓延?文化的力量在于渗透,犹如温水煮青蛙,到时候,你来一句“伤不起”,换来的也只能是西方世界的一脸茫然。“面向未来”,不能简单复制“文化+互联网”模式,那样仅仅是给传统文化的传播赢得了几个场景、渠道与平台,我们只有不断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整合凝炼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与民族理念,抓住文化输出的内在主要矛盾去解决、去转化,革故鼎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格局中创新发展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元素、网络元素、情感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大力推进民间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基于“互联网+文化”的视角与思维,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众化、娱乐化的呈现手段争取战略纵深,才能保证“李子柒”这样的先锋不会孤军作战,文化输出才有穿透力与感染力,才能让西方文明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接受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人唯有在“不忘本来“中潜心铸剑,在“吸收外来”中矢志砺剑,在“面对未来”时勇于亮剑,才能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才能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骨子里的价值坚守与深沉情怀,作为民族精神灵魂支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艘大船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航行的更稳、更快、更远。

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文化强国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0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Soul正式上线自研大模型“SoulX”,持续丰富用户社交体验
下一篇:福建云霄:筑牢“防火墙”,防范于未“燃”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