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至5日,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天马山公园内,“非遗匠心饪薪味 药食同缘守安康——非遗美食文化周”系列活动中,由圆智禅农文化促进中心组织的公益双语讲解志愿服务成为文化传承的亮眼风景。在上海之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宁霞徐霞客文化发展中心的指导下,来自上海民办克勒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志愿者们以青春之声,在春日山林间搭建起历史与当下、传统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点位讲解:方寸之间见文脉
根据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指导,每日10时至16时,志愿者们分三个时段驻守天马山公园东大门、三高士墓、护珠宝光塔、铜观音像四个文化地标。他们以“行走的文化地图”角色,用中英文解说词,串联起天马山的千年脉络——从护珠塔“斜而不倒”的建筑智慧,到三高士“不慕权贵”的文人风骨。在生动叙事中,历史掌故与钟灵毓秀的景色交相辉映,让游客在驻足间触摸“上海之根”的文化肌理。
专业赋能:多方协同育新苗
此次讲解活动由多领域专业力量护航:主持人、资深媒体人孙邦宁、赵珉、彭超领衔的教师指导团,从语言表达、肢体礼仪等维度开展讲解培训;上海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东华大学国际处完成中英文解说词的学术考据与英文转译。“讲解不是简单传递信息,而是让文化活在年轻人的表达里。”孙邦宁表示,团队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将学术语言转化为“青春语态”,让古老文化更具亲和力。
少年力量:青春之声传新韵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这群平均年龄13岁的志愿者中,大多数孩子为首次参与文化讲解,在“理论教学+实地演练”模式中迅速成长,以流畅的表达、生动的叙事斩获游客点赞。正如学生代表所言:“当我们用英语讲述护珠塔斜而不倒的秘密时,突然明白文化传承不仅是记忆的延续,更是让世界听懂中国故事的使命。”在解说中融入短视频时代的“金句”思维,甚至自发设计互动问答环节。游客王女士点赞:“听孩子们讲‘斜塔的秘密’,比看攻略更有意思!”
文化共振:双向奔赴的传承课
在松江区佘山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这场由青少年主导的文化传播实践,既是一次地域文明的深度开掘,更是城市形象的立体展示。游客在聆听天马山传奇的同时,亦被志愿者的青春风采所感染——他们用双语传递的不仅是景点信息,更是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作为联合策划方,来自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张哲莘、刘艳萍、周天、林霖和徐秋阳组成的文旅融合和文旅产业团队,来自上海民办克勒外国语学校的严贝娜、章艳和任家乐等德育团队,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公共艺术管理工作室李勇等规划设计团队,以及来自东华大学国际教育中心和外国语学院的赵明炜、刘美玲、顾韶阳等国际传播团队,希望通过“学术研究+专业指导+青少年参与”的创新模式,构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传承课堂,让历史文脉在跨代际、跨文化的对话中持续生长。
以文育人:激活文旅新生态
作为佘山非遗美食文化周的特色环节,此次双语讲解活动传播覆盖中外游客群体。青少年志愿者的参与,不仅为景区注入“年轻态”文化表达,更通过“小手拉大手”模式,推动“看景”向“品文化”的旅游体验升级。未来,在松江区文旅局的指导下,圆智禅农文化促进中心将开展更多的“历史文化传承进校园”活动,会让更多青少年成为文化传承的接班人。
在护珠宝光塔的千年斜影里,少年们的讲解声与山间林涛共鸣。这场由青春力量书写的文化叙事,正是对历史的致敬。当本土文化对话世界语言,天马山之麓正奏响新时代的文化和弦。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阿迪达斯2025春季攻势:让街头文化重塑全球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