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北京的媒体人王记者,两个月前的一场意外让我右腿韧带严重拉伤。本以为遵循常规治疗能顺利恢复,却不想伤情反复,关节肿胀难消、屈伸受限,连简单的平地行走都成了负担。辗转北京多家医院,理疗、西药双管齐下却收效甚微,正当我对康复心生倦怠时,一位在中医领域深耕的朋友建议:“或许可以去河南睢县试试,那里的中医骨伤疗法有口皆碑。”
一、跨越千里的温暖初遇:从一通电话到一份医者担当
带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拨通了睢县中医院的咨询电话。电话那头,张院长的声音亲切而坚定:“你别急,先把检查报告发给我看看。”半小时后,他不仅详细分析了我的病情,还主动发来包含门诊时间、交通路线的“就诊指南”。抵达当日,这位洒脱干练的院长竟亲自在门诊大厅等候,接过我手中的病历本时,他笑着说:“咱们先做个详细诊断,一定给你找到最合适的方案。”
为我主诊的是骨伤科资深医生王海港。他用指尖轻触我膝盖肿胀处,每一个按压点都精准对应着经络走向:“韧带属肝,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加上外伤致气血瘀滞,才会反复不愈。”一番专业解读后,他铺开一张泛黄的《经络循行图》,用红笔圈出血海、阳陵泉等穴位:“咱们先用‘理筋通络手法’松解粘连,再配合自制药膳调理肝血,最后用导引功增强韧带弹性。”这套“筋骨同治、内外兼修”的方案,让我第一次对中医治疗有了清晰的期待。
二、传统医学的精准照护:从手法治疗到身心同治
王海港医生的“软组织理筋术”堪称一绝。他以掌根为轴,在我膝盖周围施行“揉、捏、弹、拨”复合手法,“这是‘松筋三联法’,先散瘀结,再理筋络,最后顺气血。”随着他的动作,原本僵硬如石板的肌肉逐渐松软,肿胀处竟有温热感蔓延。更让我惊喜的是,医院特制的“活血止痛膏”采用36味地道药材炮制,热敷时药香透皮而入,次日清晨肿胀便消退了大半。
治疗期间,张院长得知我因长期病痛焦虑失眠,特意安排针灸科医生为我施针安神。王海港医生则每日清晨带我练习“五禽戏”中的“猿戏”:“轻提脚,慢落步,意想自己如猿猴般轻盈。”这种将运动康复与中医情志疗法结合的方式,让我在一呼一吸间卸下了心理负担。最让我感动的是,医护人员得知我饮食清淡,食堂师傅每天都会单独准备少油少盐的养生餐,还附上手写的“今日食谱功效小贴士”。
三、锦旗背后的双向奔赴:从患者康复到医者初心
两周的系统治疗后,我已能轻松完成上下楼梯动作。出院前,我将一面绣着“免费义诊传大爱 医者仁心映睢县”的锦旗送到医院大厅。张院长看着锦旗摆摆手:“这都是我们该做的,你看门诊楼前的‘中医惠民日’宣传栏,不定期的我们都会派专家团队去社区义诊,这面锦旗上的‘大爱’,是全体医护的共同追求。”王海港医生则指着走廊里的“患者康复墙”说:“看到你这样的患者重获健康,就是我们坚持传统医学的最大动力。”
返程时,王海港医生塞给我一个便携药包:“里面是艾叶、伸筋草和川芎,每周泡脚三次,能巩固疗效。”回想起治疗期间目睹的一幕幕——护士为老年患者耐心讲解服药方法,医生团队冒雨前往乡村义诊,药房药师逐张核对中药配伍……我突然明白:这面锦旗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患者的感恩,更是对睢县中医人“医者仁心”群体画像的致敬。
如今,我的右腿已基本恢复功能,每当阴雨天气按揉膝盖时,总能想起睢县中医院里那一双双温暖的手。中医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不仅能治愈身体的伤痛,更能让人在医者的关怀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而睢县这片土地上涌动的中医暖流,正如同锦旗上的鎏金大字,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闪耀着“大医精诚”的永恒光芒。
睢县中医院撰文:王先锋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空降”科博会!没点看家本领,真不敢在上地“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