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国铁集团与中粮集团在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达成广泛共识,将携手构建畅通高效的粮食物流体系,助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早在2024年11月22日,国铁集团就开始试行多式联运“一单制”运输,后又与4家航运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联手开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一单制”运输服务,截至目前,已推出多式联运“一单制”产品119个。如今,全国首列粮食多式联运“一单制”班列的成功开行,更是“铁”与“粮”的世纪握手,翻开了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新篇章。
铁龙奔腾,重构粮运版图。中国粮食物流版图正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过去“千里运粮,日行百里”的传统模式,在高铁货运专列与智能化调度系统的加持下被彻底改写。东北三江平原的稻米,如今搭乘“点到点”冷链专列,72小时内可直达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的小麦,通过“散改集”铁路运输,损耗率从3%降至0.5%。这组数据背后,是每年超千万吨粮食的“迁徙”轨迹被重新规划。铁路网络的“毛细血管”已深入粮食主产区腹地,可实现粮食运输的“朝发夕至”。这种“铁轨铺进粮堆里”的深度融合,让“北粮南运”不再受制于天时,更打破了地域经济的传统边界。
智慧物流,激活粮食经济。粮食物流的智慧化转型,正在催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苏北粮运枢纽,智能装卸机器人24小时作业,粮食从入库到装车的时间压缩至3小时,创造了“粮不等车”的行业新标。冷链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也让粮食运输突破地域限制。研发中的恒温集装箱可使大米在长途运输中保持最佳含水率,专用冷藏车组让南方优质稻米跨越长江黄河走进北方百姓厨房。在云南普洱,铁路冷链专列将普洱茶籽油保质期延长三个月,助力边疆特产走向全国市场。这种技术创新正在打破农产品流通的时空壁垒。这种“以运促产”的良性循环,正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国脉所系,筑牢民生压舱石。铁路运价的下调,让吉林稻农每公顷增收数百元;粮食运输时效的提升,使重庆山区特色杂粮走出武陵山。在山西大同,“粮食专列”有效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再添新动力。农民手持的不仅是镰刀,更是直通市场的“物流密钥”。这种发展红利的普惠共享,诠释着“大物流”背后的“大民生”。同时,面对国际粮食市场波动,中欧班列粮食进口通道高效运转,三年累计运回优质粮源超500万吨。这些“看不见的粮道”,在关键时刻成为稳定民心的“定海神针”。
粮安天下,铁运九州,从黑土地到珠三角,从河西走廊到东海之滨,驰骋的钢铁动脉与金黄的粮食长龙交织成时代画卷,这场跨越行业的战略合作,不仅构建起”北粮南运、西粮东送”的立体通道,更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铺设了坚实路基。(丁明宇)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江苏泗洪:三举措强化电子烟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