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企业资讯 >> 浏览文章

国产一次性内镜企业出海:进阶之路、成果与破局之思

2025-09-07 来源:永州新闻网

  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升级与国内创新政策的双重驱动下,国内一次性电子内窥镜领域的中小型企业、创业型企业(以下简称 “中小创企业”),已从早期的技术跟跑者,逐步成长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企业在出海征程中探索出清晰的进阶路径,也取得了亮眼成果;面对当下,如何以“自主”破局,成为企业持续突围的关键。

  出海进阶:从“生存”到“引领”的清晰路径

  国内一次性镜中小创企业的出海历程,始终围绕“技术积累-市场突破-生态构建”的逻辑推进,每个阶段的策略选择,都与企业资源禀赋、全球市场环境深度适配。

  1.萌芽期(2010-2015年):技术筑基,市场初探

  这一阶段,行业整体处于起步状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核心精力聚焦于产品原型研发(如基础成像模块、镜体材料优化),产品性能(清晰度、稳定性)与国际巨头差距显著。出海仅停留在“认知层面”——通过国际展会、行业论坛了解海外法规(FDA、CE 认证标准)和市场需求,未形成实际出口业务,也未构建稳定渠道。此阶段的核心目标是“活下去”,为后续出海积累基础技术与市场认知。

  2.早期探索期(2015-2020年):代工切入,积累资本

  企业依托国内生产成本优势,以 OEM/ODM 模式切入海外供应链,为国际品牌代工生产基础款产品;同时,尝试通过海外经销商开展小规模订单出海,以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为起点。此时,企业对渠道掌控力弱,核心目标是“积累资本与经验”——通过代工获得稳定营收,借助订单出海熟悉国际市场合规要求(如产品注册流程、质量标准),为自主出海铺路。

  3. 快速发展期(2020-2024年):自主破局,品牌初立

  疫情后全球对一次性医疗器械需求激增,企业加速研发突破(如高清成像、超细镜体技术),产品向中高端升级,开始自主申请 FDA、CE认证。出海模式从“代工”转向“自主品牌+区域分销”,在海外逐步建立本地化销售团队,聚焦消化科、呼吸科等细分领域精准发力,国产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显著提升。

  4. 多元化布局期(2024年至今):全链出海,生态升级

  企业开始攻坚4K成像、AI辅助诊断等高端技术,出海从“单一产品输出”转向“整体解决方案交付”,在海外建立物流中心、分装基地,甚至通过并购完善销售网络。核心目标是“构建全球化生态”——实现“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链条自主可控,在全球市场争夺定价权与话语权,头部中小创企业海外营收占比已超40%。

  当下的全球独家分销模式,还会是最优解吗?

  当前,部分中小创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仍考虑在欧美、日韩等核心市场采用“独家分销”这一传统模式。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而言,这一选择利弊交织,需结合自身实际冷静判断。

  1.不可忽视的短期价值

  对资源有限、刚切入主流市场的企业而言,与行业巨头开展“独家分销”合作,存在一定吸引力:

  降低市场准入成本:借助行业巨头的成熟渠道(如医院资源、医保准入经验),可快速打开市场,减少初期市场教育、渠道搭建的投入。

  简化渠道管理:与单一经销商合作,能避免多渠道冲突,降低渠道运营复杂度,让企业可聚焦核心技术研发。

  维护价格体系:通过协议锁定终端价格,避免渠道内恶意低价竞争,保护中高端产品的技术溢价,维护品牌形象。

  2.难以回避的长期隐忧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在“多元化布局”的当下,依赖 “全球独家分销”模式,已难以支撑企业长期发展。

  市场覆盖受限:当前一次性电子内窥镜市场,欧美成熟市场的基层医疗、私立诊所需求,与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需求同步增长。独家经销商的资源往往集中于某一细分领域或区域,易导致企业错失非优势市场的增量机遇。

  核心主动权旁落:若将主要市场的销售、客情维护、售后服务完全交予独家经销商,企业会形成“渠道依赖”—— 一旦经销商推广力度不足、资源倾斜减少,或与竞品达成更优合作,企业将陷入被动,甚至丢失已占领的市场份额。

  利润与创新受限:行业巨头在合作中往往占据绝对优势,通常要求较高的利润分成,压缩企业盈利空间;更关键的是,企业难以直接触达终端客户,无法及时获取临床反馈以迭代产品,长期会削弱核心竞争力。

  国产当自强:以“自主可控”构建全球化竞争力

  国内一次性内镜中小创企业的出海成绩值得肯定——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品牌进入欧美主流市场,从单一产品到整体解决方案,这是企业技术突破、模式创新的成果。但在行业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国产当自强” 的核心,在于摆脱对外部力量的依赖,构建“自主可控”的全球化能力。

  对企业而言,可从三大方向发力。

  技术自,筑牢根基持续攻坚核心技术与高端功能,摆脱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以技术壁垒构建不可替代的产品竞争力,这是在全球市场立足的根本。

  渠道自主,掌控主动摒弃“单一独家分销”的传统思维,采取“核心市场自建+区域精准合作”的混合打法。在欧美等主要市场,逐步建立直售团队与本地化服务体系,直接触达终端客户;在新兴市场,与优质经销商合作,形成 “自主掌控+专业互补”的渠道布局,避免“渠道绑架”。

  品牌自强,传递价值从“卖产品”转向“树品牌”,通过国际学术会议、临床合作、售后服务等方式,传递国产品牌的技术价值与服务优势,摆脱“性价比标签”,打造“技术创新+可靠服务”的品牌形象,让“国产”从“可替代”变为“优选”。

  国产企业的出海,早已不是“靠外力突围”的时代,而是“靠自己破局”的征程。唯有以“自主”为锚,在技术、渠道、品牌上持续发力,才能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真正站稳脚跟,从“市场参与者”成长为“规则影响者”,让中国品牌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0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京东推出电商运营新范式,实战方案助力豫企品牌畅销全国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