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闽凝聚全球智慧
10月17日,作为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全球海洋、环境、气象领域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与政府官员齐聚一堂,以“守护蔚蓝,共筑可持续未来”为主题,围绕双碳目标下海洋产业绿色转型、海洋环保科技创新、陆海统筹治理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贡献“福建经验”,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高规格聚智:共商海洋生态保护时代课题
本次论坛由福建省科协、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气象局指导,福建省环境科学学会、福建省气象学会主办,福建省金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承办,、福建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福建省环保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论坛开幕式由福建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魏良栋主持,福建省政府副省长江尔雄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刘友宾,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刘青松随后分别致辞,共同强调海洋生态保护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呼吁各方加强协作,携手守护海洋生态安全。

“海洋是福建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江尔雄介绍,福建拥有全国最曲折的大陆海岸线,曲折率居全国首位,大陆海岸线长度和岛屿数量均列全国第二。近年来,福建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重要指示,海洋生态保护成效显著:2024年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2.6%,2025年春夏两季升至96.6%;率先发布全国首个海洋渔业碳汇建设体系,发放全国首张蓝色碳票,设立全国首个蓝碳基金,海洋碳汇交易量占全国市场份额一半以上;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25万亿元,占GDP比重21.7%,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刘友宾从国家层面指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24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83.7%,125个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100%。但当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需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职能,力争2027年实现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83%左右、美丽海湾建成率40%左右的目标。
刘青松表示,福建作为生态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在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上成效显著,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当前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关键期,国家已出台系列政策部署,建议从政策落地、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三方面破解污染难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将持续支持福建,为建设海洋强国、推进现代化贡献力量。

高水平献策:探索海洋可持续发展科学路径
主旨报告环节,八位专家学者从全球治理、科技赋能、区域实践等维度,分享海洋保护前沿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以《海洋负排放与全球治理》为题,介绍我国领衔发起的“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该计划汇聚33个国家78个团队,率先提出“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论,破解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库成因之谜,为碳中和提供新思路。“海洋是地球最大活跃碳库,储量是陆地的20倍、大气的50倍。”焦念志指出,通过集成海洋储碳机制,可实现“碳源”向“碳汇”颠覆性转变,如将污水处理厂变为碳汇体并实现盈利,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可操作、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梁海河聚焦《海洋气象观测网建设及未来》,展示我国海洋气象观测体系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气象观测系统,拥有9颗在轨气象卫星、800余套气象雷达,每15分钟可生成一张全球气象卫星观测图。针对台风监测,我国通过高空大型无人机对台风敏感区精准观测,将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提升10%,强度预报偏差降低20%,为海洋防灾减灾筑牢“空中防线”。

黄邦钦团队深耕中国海浮游生物研究二十余年,通过200余个航次积累的海量数据,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近海生态系统演变规律。他指出,受升温、富营养化等多重影响,我国部分海域出现生物量下降、有害藻华频发等问题,需建立“陆海天空”一体化观测网络,精准解析生态演变机理,守护海洋生态安全。
高质量示范:福建实践为全国提供借鉴
论坛上,福建海洋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成为焦点,多项“全国首创”成果引发关注。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继伟以九龙江—厦门湾为例,详解福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系统治理路径。二十余年来,福建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实施河长制、海湾综合治理,九龙江流域水质显著提升,厦门湾成为全国海湾治理典范。针对“三城不同州”“十部门难协调”等困境,他提出五大创新方向:建立流域海湾命运共同体、推动生态补偿从“达标奖”向“绩效奖”升级、打造数字孪生流域大脑、培育蓝色碳汇产业、动员公众参与形成“蓝色市民文化”。

闽江学院教授穆景利以三沙湾为例,分享美丽海湾建设与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路径。作为全国典型养殖海湾,三沙湾通过调整养殖结构,推广贝藻混养模式,2024年大型藻养殖面积大幅提升,有效消纳海域氮磷污染物;推动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饵料,减少养殖污染排放,实现“水清”与“渔丰”双赢。

福建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开国展示的“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尽显福建海洋治理的“科技含量”。该网络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无人船监测、浮标站等技术,可实现海漂垃圾自动识别、入海排污口实时监测、海洋大气污染物沉降追踪。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福建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从85.2%升至92.6%,海漂垃圾密度下降72.97%,已建成5个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数量居全国第二。
高共识行动:携手书写人海和谐新篇章
论坛闭幕式上,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本次论坛为福建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搭建了跨领域、跨国界、跨群体的交流平台。大家表示,将以论坛为契机,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推动论坛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
“守护海洋,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未来。”福建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魏良栋表示,福建将持续发挥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行优势,深入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碳汇开发、美丽海湾建设等工作,加快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全域治理格局,为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潮起东南,海纳百川。这场闽江畔的论坛,不仅激荡起思想涟漪,更汇聚起全球携手守护海洋的行动力量。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正以开放姿态、务实举措,与世界各国共同书写人海和谐共生的新篇章。(郑志勇)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从专场招聘到长效生态,京东与黄河交通学院共筑产教融合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