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近年来,桦川县坚持以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基本方向,以机构编制服务教育事业为发展理念,积极抓好教育系统机构编制事项调整工作,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打好“大局、编制、服务、机制”4张牌,持续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从“高水平基本均衡”迈向“高质量优质均衡”。2022年,桦川县获批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县。
打好“大局”牌,把握教育发展的“指南针”
桦川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事业作为“一号民生工程”,牵动着千万个家庭的心,是县委县政府目标所向、素履以往之处。桦川县机构编制工作时刻聚焦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县之大局,加大重点领域特别是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机构保障力度,做到党委决策部署到哪里,机构编制保障跟进到哪里,党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编办履职作为就跟进到哪里。桦川县围绕教育均衡发展这一主线,统筹考虑全县教育结构整体布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严格落实教育均衡发展基本任务和攻坚清单,把准教育系统机构编制事项动议调整脉络,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制度机制等问题,认真开展前瞻性研究,精准把握改革方向,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做足准备。
打好“编制”牌,筑牢教育发展的“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桦川县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为根本遵循,调优学校布局,结合现有班级数、学生数及发展需要,足额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000余名;针对中心城区生源逐年增加、公办学校学位紧张问题,近年来,县委编办深入开展调研走访,不断优化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先后成立江川农场学校、宝山农场学校2所公办学校;调整县敬夫小学隶属关系并升格为副科级,实现5所县直属小学机构规格均达到副科级。围绕加强党的领导这一主线,抓顶层设计。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核增专职副书记22职;突出办校宗旨和特色,将县城南小学更名为县书香小学;同时增设县书韵幼儿园、县兴宝幼儿园等5所国有资产举办幼儿园,有效拓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渠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需要。实现县域区域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为教育事业发展上提供机构编制坚实保障。
打好“服务”牌,担当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挖潜创新,保障教育重点领域用编需求。根据区域发展差异,5年来全县中小学校累计调整编制150余名,实现城乡两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全面达标。积极探索“县管校聘”编制使用方式,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由县教育局根据各校班额、生源及师资结构等情况提出分配意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权意识。立足人才引进,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招引上多措并举,合理编制用编计划,2018年以来先后采取特岗教师期满落编、高校现场招聘、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等方式累计批准用编480余名,教师总数达到1400余名。
打好“机制”牌,找准教育发展的“定盘星”
桦川县机构编制工作始终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控总量、减余量、盘存量,以《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条例》及其配套政策法规为基本遵循,加快完善机构编制机制体系,着力解决教育发展面临突出问题。一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统筹考虑县乡两级生源、师资结构变化,根据教学需要,2018年以来动态调整中小学编制数额5次,充分激活学校发展潜力。二是建立周转编制使用机制。加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力度,近几年来,为中心城区中小学核增编制200余名,为农垦学校核增编制50余名,积极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进一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三是建立机构编制监督机制。按照中央、省、市及我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关政策要求,进一步强化县教育局学前教育、教育督导、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等工作职责,优化调整内设机构3个,增设副督学领导职数1职,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为促进我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机制保障。
(文、图/桦川县委编办副主任 金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