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文 化 >> 非遗 >> 浏览文章

京剧《谢葆真》:革命女性的传奇人生

2024-03-13 来源:光明日报 穆海亮   加入收藏

作为杨虎城将军的夫人、共产党员和革命烈士,谢葆真女士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令人难忘。陕西省京剧院创排的京剧《谢葆真》最近再次上演,依然收获好评。

  该剧塑造了一个既具备高度历史真实又颇具艺术光彩的谢葆真形象。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剧,《谢葆真》不是围绕一个完整事件的起承转合来体现人物性格,而是精心选取谢葆真生命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几个片段,各个片段分别彰显其性格的不同侧面。合而观之,则连贯整一映射出其精神成长的轨迹。少年参军,人小志大,虽稚气未脱,爱国情怀却已初步展露;“放足”一场,反对封建旧俗,呼唤女子觉醒,青年谢葆真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而她在杨虎城面前背诗的“显摆”,以及得知眼前便是杨将军本人时的娇羞,则让这位新女性透着可爱的青春气息;随着阅历渐增,谢葆真走向成熟,巧摆麻将局,争取团结抗战,革命者的智慧跃然台上;为救杨虎城,谢葆真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入狱,尽显巾帼豪情;狱中备受折磨,她依然初心不改,勇毅坚决,嬉笑怒骂之间,令反动派狼狈不堪。浓郁的爱国情怀、立体的形象塑造和那引人唏嘘的悲壮结局,赋予舞台上的谢葆真非凡气度、传奇色彩和性格魅力。

  全剧着墨最多,也最能打动人心的,无疑是谢葆真与杨虎城的爱情。从相识、相爱,到相依、相伴,始于一见钟情,终于生死不渝,二人的爱情既有超越世俗的惊心动魄,更有寻常夫妻的平实自然。一见钟情原是戏曲俗套,生死不渝的爱情在舞台上也并不罕见,但该剧的处理却是水到渠成。正因为前有杨虎城壮怀激烈的《自誓诗》作为铺垫,谢葆真对爱国将军的仰慕就落到了实处,“为了革命,执子之手”的誓言就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夫妻二人经历过面对危局时的肝胆相照,避难海外时的同甘共苦,以及近二十年相濡以沫的朝夕相伴,谢葆真为救杨虎城而舍生忘死、一往无前的壮举,不仅源于一位革命女性的过人胆识,更是一个妻子对丈夫之爱的自然升华。

  在谢葆真与杨虎城的爱情主线之外,该剧又将主人公与母亲的两次离别、夫妻二人与儿子的生死相守穿插其间,剧中最精彩的场面,并非因冲突剧烈而引人入胜,是因情感浓郁而动人心弦。

  以情动人正是戏曲艺术的优势所在,淡化外在冲突,聚焦内心情感,是符合戏曲美学规律的,其关键则在于如何落实在舞台呈现上。就此而言,该剧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传统程式的现代转化。杨虎城和谢葆真相识的场面,舞台处理创意十足。先由小脚女人的自恋,引出谢葆真的“放足”主张;继而,为了展示“放足”之美,谢葆真持枪上马、英姿飒爽;忽然,马儿受惊,葆真遇险,杨虎城挺身救险,二人情愫暗生。这一过程中,骑马、驯马、挡马、驭马、救人的动作一气呵成,既源于传统程式,又做了创造性转化,融入现代舞语汇,尤其是以一条长绸的挥洒舞动、舒卷自如,渲染出舞台氛围,烘托了人物性格,也凸显着演员功力。紧接着切光转场,在温婉而深情的伴唱声中,二人相依,四目相对,在一轮圆月下,一言定终身。此时此刻,“花儿羞红脸,暖流涌心间,两颗心儿颤,一世把手牵”,这虽是传统戏曲的惯常意境,却在现代舞台上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二是侧面迂回的历史表达。表现谢葆真与杨虎城,不可能避开西安事变,而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若在戏剧舞台上“正面突击”,显然难度极大。该剧通过日常的生活化场景,间接渲染出西安事变前的紧张局势;又通过街头小贩的流动穿插,自然地交代了这一事件的巨大影响。这一设计可谓四两拨千斤,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惊涛骇浪;表面谈笑风生,内里剑拔弩张。舞台上的戏剧性,便在这“表里不一”的情境、内外错位的思绪中孕育而生了。

  三是隽永酣畅的抒情唱段。戏曲者,戏以曲传,情由曲抒。该剧中,夫妻对唱深情款款,母女相别寸断肝肠,报国之志慷慨激越,幕后伴唱韵味悠扬。剧末谢葆真怒斥特务那场戏,那段酣畅淋漓的唱词,像一把匕首直刺敌人心脏,又似晨曦的霞光照亮人心。

  在苏伊士运河码头的那场戏,开打虽然稍显突兀,但谢葆真与杨虎城那段对唱写得尤为精彩:树与鸢之恋、船与帆之情、马与鞍之谊、雷与电之伴,喻义精巧,借物抒情,唱词见功力,唱腔似绕梁,二者有机融合,为全剧增添了光彩。

  (作者:穆海亮,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0
上一篇: 中国话剧正在蓄力一次新生长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