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提供海量数据、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型数据交易模式的实践落地、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建设开展,长安链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北京市数字经济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发展质量与效益也在稳步提升。
近日,北京市经信局正式发布《北京市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构建数字技术创新生态,超前布局6G、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计算等未来科技前沿领域。
数字显示,2022年一季度,北京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3873.6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1.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7%,占数字经济比重接近60%。
“数字经济要强,关键在于核心技术要有,创新生态要优。打造数字技术新优势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方案》明确提出提高数字技术供给能力,构建数字技术创新生态等举措,包括集中突破高端芯片、人工智能、关键软件、区块链、隐私计算、城市空间操作系统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区块链先进算力平台和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拓展应用,吸引国内外开源项目与机构在京落地,形成以公共平台、底层技术、龙头企业等为核心的多样化数字技术创新生态等。
《方案》还进一步加大数据开放共享力度。在《方案》推动下,金融、医疗、交通、位置、空间、科研等领域数据专区将加快推进,依托公共数据开放创新基地组织的公共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和数据融合应用实验攻关将持续举办,自动驾驶、数字医疗、数字金融、工业等领域的数据共享空间将面向行业组织或第三方机构开放建设。
2021年3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经过一年多建设,北数所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新型数据交易模式的实践落地。截至目前,北数所已引入数据产品500余项,数据交易调用量超过1300TB。这意味着,数据也可以像普通商品一样进行分类定价和交易。
下一步,北京将如何进一步为数据交易保驾护航?记者注意到,《方案》明确开展数据资产登记和评估试点,支持市场主体采取直接交易、平台交易等方式依法开展数据服务和数据产品交易活动,并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服务,建设数据跨境服务中心,争取国家授权北京率先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初评工作,推动数字贸易港在跨境数据流动领域的国际合作。
此外,《方案》还对包括科技研发和知识生产、工业互联网、数字医疗、数字金融、智慧城市等在内的应用场景提出了针对性支持举措,比如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共性平台,推动区块链和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探索出台工业软件、基础软件首版次应用奖励措施、保险费用补贴政策,基于个人码搭建个人健康信息档案,鼓励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区块链、隐私计算方式共享业务数据,启动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标杆示范区建设等。
“《方案》将着力推动北京市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激发数字经济活力,构建数据驱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数字经济新体系,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北京标杆’。”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