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数字经济 >> 金融科技 >> 浏览文章

中金公司张文朗:数字经济和新能源将是未来发展重点丨首席展望2022

2022-01-06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彭江   加入收藏

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2022年,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和不确定,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挑战是什么?未来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如何发力?就这些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采访。

张文朗认为,202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挑战在于疫情演变的不确定性,同时要关注美联储加速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美国通胀居高不下,如果美联储被迫加速收紧货币政策,甚至缩表,海外金融市场波动将加大,也可能会通过情绪传导至国内金融市场。此外房地产和地方政府有关的债务问题也带来压力。在房地产债务出清过程中,少数基本面薄弱的房企可能面临债务压力。房地产与地方债务监管中长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不过短期内可能加大经济下行压力。

张文朗表示,主要增长动力来源是财政扩张和新经济。财政政策将依靠三大抓手稳增长。第一,提振基建投资、碳中和背景下,碳税征收及电价市场化改革有望进一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风电、光电、储能等基础设施可能将加快,“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也将逐步开工,支撑传统基建投资反弹;第二,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受疫情冲击的部门,例如服务业、小微企业等的经营压力;第三,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社保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领域加大对居民转移支付,进而支持消费。新经济也将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2.5%、57.8%、43.1%,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28%,高于整体工业增加值增速。我们预计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一态势或仍将延续,其中数字经济和新能源或将是未来发展重点。

张文朗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预计2022年财政政策力度增强,货币政策将稳中偏松,以扩内需、保供给、稳预期。

张文朗预计,财政将前置发力提振基建投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12月16日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表示已经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限额1.46万亿元,预计在明年一季度发行使用;此外财政或将延续减税降费力度,以缓解中下游行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经营成本压力;财政还将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通过社保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加大对居民转移支付,对高技术产业的转移支付力度或将延续高增。我们预计2022年赤字率或在3.0%左右,包含专项债的广义赤字率可能为5.8%(2021年广义赤字率目标是6.3%左右,但实际上可能为5.2%左右),再考虑到今年结余的专项债将结转至明年初使用,财政支出仍将可观。

货币政策方面,在稳增长以及防风险的诉求之下,张文朗预计2022年仍有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也上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22年仍有4.05万亿元MLF到期,降准仍是首选对冲工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了货币政策结构性发力的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预计2022年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可能将温和加速至10.7%(2021年预计为10.3%),2022年新增贷款可能上升至21.4万亿元(2021年预计为19.8万亿元)。

张文朗称,跨周期政策将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同时兼顾中长期的改革目标。比如“双碳”避免长期目标短期化,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将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张文朗建议货币政策要进一步宽松、降准的同时,也要降息。货币宽松宜早不宜迟,因为美国货币政策收紧的步伐在加快,如果我国货币宽松跟美国货币政策收紧的节奏一致,会增加资本外流压力,所以要在美国加速收紧之前宽松。此外,建议财政政策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在提升基建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要加大转移支付与减税降费。(经济日报记者 彭江)


0
上一篇: 数字人民币已完全具备跨境交易条件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