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线下消费受到影响,线上零售迅速补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3%。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41%,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直播带货、线上拼团、门店到家……随着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创新,线上消费活力迸发,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对消费品市场增长贡献率继续提高,消费者得到了更多实惠和便利。
消费总量的增长、消费结构的升级,为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依靠内需来稳增长,依靠扩大内需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今年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要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居民消费,毫无疑问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不断涌现的线上新型消费,则可以激发牵引效应,激活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
6月1日至21日,淘宝天猫平台上粽子成交额同比增长153%。此外,糯米、粽子叶等食材成交额同比大幅增长,还有“自热型”粽子、“人造肉”粽子等新鲜品类涌现。
端午假期,各地文旅活动也精彩纷呈。上海欢乐谷的“‘粽’享欢乐”活动现场,传统的投壶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星光夜场回归。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上,游客边吃亲手做的绿豆糕边看“唐仕女”歌舞表演;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里,人们穿唐装、点雄黄,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融合。
传统民俗活动更在“云端”焕发生机。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有别于往年赛龙舟、割菖蒲、办诗会等线下人头攒动的景象,“202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云上”揭幕。进入“屈原故里云上展馆”页面,点开视频链接,观众仿佛置身“屈原故里端午祭”大典现场。
有力的疫情防控和持续的经济增长,正在唤醒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便利蜂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端午期间,可比门店购买粽子的消费者较去年增长8%,其中90后消费者的增速高达17%,连续两年实现双位数增长。
疫情正在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消费观,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和传统文化的支持度在显著提升。
通过数据发现,更多的年轻人过端午是我国消费趋势变化的缩影。进口商品过去是高端的代名词,很容易获得品牌溢价。这两年,随着国产品牌在品质感、商品力方面的增强,消费者开始更多的关注商品本身带来的价值感。特别是在疫情后,中国品牌和中国故事更加走红,端午所代表的的传统文化也赢得了年轻人的认同。
受疫情和高温影响,周边游、宅家和亲朋聚会将成为今年大部分地区的过节方式。数据显示,不止是粽子热销,国产零食、小吃也取代进口海鲜摆上了老百姓的餐桌,啤酒饮料、酸奶、冰淇淋等高端国货也在端午期间走俏。
由于端午期间旅游市场仍未恢复,消费者在便利店消费上反而有了更多的预算,推动客单价持续提升。近期在多个热销品类上均表现出持续的消费升级趋势,消费者愿意为低糖零脂、植物基等健康概念买单。一些抢先洞悉到消费趋势的国货品牌,赢得了进入高端市场的机会。
分析人士认为,“疫情给了消费者重新审视国内外品牌的机会。伴随海淘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消费者,对于海外品牌有更客观、更清醒的认知。他们不愿单纯的为高端品牌支付溢价,反而更注重商品价值、理念与自身的契合度。新人群、新品类的崛起将给国货品牌带来新的机会。”
“近年来,以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建设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改变着社会治理、生产制造、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也让城市变得更加智慧。”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黄茂兴表示,当前应该加快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的发展壮大,加快技术研发,并与产业进行融合,培育发展新动能。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余典范分析,我国在线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基建赋能千行百业,供需回暖相互促进,经济新动能持续发力。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国内经济带来一定不确定性,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奋力划桨,中国经济的龙舟,一定能奋勇向前、力争上游。
我国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市场规模居世界前列,消费升级方兴未艾。当下,各项扩大消费的政策正不断见效,线上线下消费更加活跃,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动能。
来源:国家统计局、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网、新浪财经
编辑:李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