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分钟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近2.5万次;一小时内尝试自启动近7000次并不停读取通讯录……最近,一位大三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使用的一些手机App,正在暗中频繁地获取私人信息。
手机App的这些偷窥小动作,都是出自利益考量:获取更具体的用户信息以实现精准营销,从而提高“日活跃用户”等数据流量,并进而吸引更多融资、获得更多营收等。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一直是行业的“潜规则”。APP广泛地收集用户信息,只是为了实现精准营销罢了。说好听点,就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知你所需,供你所想”。但说句难听的,就是更好地“下套”,最终目的是营销。
近期中国质量协会正式发布《中国数字经济服务质量满意度DES-CSI测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61.3%的消费者认为数字经济服务的交易是安全的,但对目前数字经济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及个人隐私安全保护方面认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即时通信服务业态上个人隐私安全性的保护。
中国质量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经济依托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首先需要的就是信任。数字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技术创新本身,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使用它的人。个人数据可以被随意获取,个人隐私被消费导致消费者很难相信数字经济下网络身份的安全,人们对数字经济的信任程度下降,制约数字经济服务质量满意度的提升。建立安全有效的信任体系成为促进数字经济服务健康发展的关键,需要企业、政府、消费者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泄露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每个网民头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公安部原副部长陈智敏认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工作需要各部门综合治理,企业主体和个人共同发力,才能有效落实。
据了解,网信办、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结合自身监管职责,有不同侧重地推动此项工作开展,如网信办侧重整治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公安部侧重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市场监管总局则关注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保护领域。
自去年以来,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组织开展个人信息治理工作,后续又联合发布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持续指导和推动App行业的自律和改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的治理模式。
“考虑到App类型多样,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发布指南等方式为类型化的业务场景规定信息收集范围。明确权限,细化管理。”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沈括呼吁,针对数据处理全生命周期,就所涉及的各方主体明确权责义务是数据规范化治理的核心。关键点在于实现个人权益、产业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在具体场景中的合理平衡。
来源:央视新闻、人民网、中国青年报、新京报
编辑:李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