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相信科学,相信数据化。”直播镜头前,正在授课的陈鑫一脸认真地说道。
陈鑫出生于1989年,当过葡萄基地负责人、做过农资店的运营者,近年来致力于推广农业数字化,被选派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在2022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发布后,他有了新的身份——农业数字化技术员。
如今,奔走在田间地头已经成为陈鑫工作和生活的常态。他称自己为“农作物医生”,通过检测土壤、水、种植环境等各项数据,分析在种植一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农户、种植户等提供数字化的技术服务及技术培训,来帮助他们找到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增产增收。
什么是数字化农业?陈鑫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数字化农业,首先要有仪器,第二要有数据,第三要有知识。“举个简单的例子。”陈鑫拿起桌上的一瓶水,“你看,这是一瓶从地里取回来看上去非常平常的灌溉水,当我们把很多瓶这样的水放在一起时,肉眼是无法分辨其中的差距的。而通过简单的仪器,我们就能检测出水中所含的pH、EC值等数据,为我们分析评估土壤状态提供支撑,从而能够针对性地制定配肥、施肥方案,进行种植决策。我觉得这个就是数字化农业。”
当然,陈鑫也不是一开始就找准了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方向。2012年,陈鑫从新疆石河子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返回自己的家乡云南种植葡萄,经营自己的葡萄园。那时的他更多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种植决策。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个惨痛的教训,推动他走上了“数据问诊”的道路。
“我们当时有侥幸心理,就没有相信天气预报,觉得天气预报不准,结果导致我们全园一夜冻伤、冻坏了很多,就代表一年灭产。当时我就觉得一定要相信科学,相信数据的力量。”陈鑫说。
医生出门问诊会背上自己的药箱,陈鑫给农作物“问诊”也有自己的农化服务工具箱。他那白色的工具箱内有序地摆放着纸笔、采样工具和各种检测仪器,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器,能当场快速检测水、土壤、农作物等十几项指标。
在设备和仪器的使用上,陈鑫主张可以靠“小数据”解决“大问题”。他解释,目前我国还处在农业数字化初级阶段,可能不需要多么精密的仪器,毕竟农业种植业是需要考虑成本的。高精尖的农业发展方向值得探索,但当前最需要的还是“沉下去”,与农作物“对话”,解决种植一线经常遇到的问题。“农作物生长受到哪些条件的影响?无非是水、肥、光、气、热五大项,每项又可细分很多小项,这些指标都是可以量化的。通过检测并解读这些数据,我们就能了解每项指标对作物的影响、不同指标叠加对作物的影响,去权衡利弊,发挥最大优势。”
2021年,云南省宾川县猫猫山果农种植的葡萄出现转色障碍的问题,陈鑫接到当地农户的求助后,立刻前往当地采集了田间的各项基础数据,排除了EC、pH等正常指标后,通过叶片养分分析技术发现葡萄叶片缺磷严重。果然,在补充磷之后,葡萄转色又恢复到正常状态。
陈鑫将农业种植看成一门数学艺术,他表示,如果每个环节都能用数据量化的话,那么种植就变得可控了。但农业数据复杂且庞大,所以未来要推动数字化农业发展,必须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数据库,建构数字化农业体系,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数据的力量,让数据变成新农资、新生产力。
他将朝着这个目标,作为田间“医生”,作为农业数字化技术的推广者和创新者,继续走在探索农业数字化的道路上。(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郭诗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