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十条”到生态环保“十三五”规划,近几年密集出台的水环境治理政策纷至沓来。值此背景,未来3到5年内水处理产业投资需求将超万亿元,相应的水环境治理投资也必将进入中高速发展,治水领域随之进入暖春时节。
目前水处理产业近年来已出现显著分化,且行业中坚力量频频表现出较强的投资或延伸产业链的意向。尽管目前我国水处理产业龙头企业正在逐步形成,但与全球水处理产业巨头动辄百亿美元、欧元的规模相比,我国水处理企业的规模增长尚有较大差距。辽宁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奇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净水的经济成本与其产生的环境效益之间存在关联性。因此,平衡净水的成本与效益是产业发展中必须思考的基本问题之一。
降成本 优环境
近年来,绿色发展目标不断加码、水环境治理需求频频提标、扶持政策集中发力、各地水污染防治工作加紧布局等,使得水处理产业利润增长,吸引了大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与部分“小而美”企业获得了大部分市场订单,向好趋势明显;而一些中小企业的经营则路途坎坷。刘佳奇表示,至少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整合研发。净水的成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工艺本身。如果能够通过研发降低净水工艺的成本,则可以从源头提升相关产业的效益。事实上,有关部门(行业)、地区、机构等均在开展净水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工作。而目前的关键是,尽量整合相关研发资源和力量,加快研发和推广应用。
二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净水工作。最贵的未必是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这就说明,净水工艺的引进、净水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充分考量成本与效益。应当尽可能以更低的实施成本,获得预期的净水效果。
三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同样的成本获得更好的净水效果,也可以提高投入的效率。当前,各地区、各方面有关净水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可谓不大、数额不可谓不高。但大量的资金分散在各级、各部门(行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不免出现资金“撒胡椒面”的现象。应当按照绩效优先、精准分配、集中使用的原则,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完善评估和管理机制提高净水资金投入的效率。
四是建立更加合理、可持续的净水成本负担机制。近日印发的《关于完善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收费机制有关政策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行污水处理的差异化收费与付费机制。上述政策的出台无疑释放了重要的信号——净水也是一种服务,其成本的负担应当更加合理、更可持续。如果成本的负担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那么产业的发展、环境的效益也就有了基本保证。可以预见,指导意见提出的“探索分类分档制定差别化收费标准,建立与处理水质、污染物削减量等服务内容挂钩的污水处理服务费奖惩机制”,将成为未来净水成本负担机制的发展方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奥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民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
“我们要积极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放到重要地位,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发展转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社科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赵建军在接受《经济》、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或者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对立与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绿色发展观,把握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让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实质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它要求人类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平衡,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赵建军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实际上就揭示了保护和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他们不是互相矛盾的,并不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一定要牺牲经济发展,要忽视对民生的改善。实际上,通过绿色发展方式,即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坚决摒弃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坚持走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集约型发展之路;以及绿色生活方式,即加强绿色环保教育,倡导绿色文化,培育人们的生态意识、低碳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构建适度消费机制,可以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结果。
习总书记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建设好生态文明,就是给人民群众提供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也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