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光秃秃的矿山长出青翠苗木,干涸的永定河再现碧波荡漾,山沟沟里的贫困村变成了旅游打卡地,昔日“卖炭翁”变身景区“股东”……
近年来,曾以煤炭、石灰、水泥为支柱产业的北京市门头沟区,坚定实施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加快由“资源枯竭型矿区”向“生态涵养发展区”转型,先后关闭了区属全部270多家乡镇煤矿,500多家非煤矿山、砂石厂,大力实施和推进生态修复,治山、造林、理水三管齐下,走出了一条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系统修复1000余公顷废弃矿山
矿产资源丰富的门头沟曾经是北京重要的煤炭供应地,长期高强度的煤炭开采,造成了地下45平方公里的矿体层空洞。沙石矿开采,形成了最深处达40米、长约8公里的大沙坑;而矿石开采,破坏山体达12平方公里。开采时间长、面积大,门头沟区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2020年,随着大台煤矿退出,京西最后一座煤矿“谢幕”,北京就此挥别近千年采煤史。矿山“销账归零”,但群山并没有因此沉寂,一场声势浩大的矿山修复行动随之展开。
打孔、挂网,在裸露的岩壁表面喷播混合泥浆、敷盖椰丝毯,利用滴灌喷灌设施浇水……门头沟区按照自然恢复、人工修复和综合利用三种类型,通过坡面整治工程与高次团粒喷播技术相结合,将原来岩体裸露的荒山改造成生长灌木和乔木的林地,改善了因开采遗留的山体裸露、植被破坏、环境恶化等问题,使昔日光秃秃的荒山重新披上绿装。
“如今,1000余公顷的废弃矿山和裸露岩壁经过系统修复,已恢复绿树成荫、果树成行的葱茏景象。”门头沟区委书记喻华锋介绍说,以区内的北京最高峰灵山为例,生态修复不仅恢复了灵山植被葱郁、高山草甸的美景,也让居住在周边的山区群众,从往日的“牵马人”变成了今日的“看山人”。
另外,在修复废弃矿山的同时,门头沟区积极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全区森林覆盖率由十年前的39%提高到现在的48.26%,一道绿意盎然的首都西部生态屏障赫然屹立。
重塑永定河百里山水风貌
调水、修葺河道、培育生态屏障……在门头沟区,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通过改善水质、绿化提升等措施,构建山、水、林、田、库相映成趣的生态廊道。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水资源紧缺、严重超采等因素,下游平原河道逐渐干涸断流,河道两边土地沙化,河道内沟壑遍布、河床裸露,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为了让永定河流动起来,2017年,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启动,依靠“引黄入晋”调水工程,从黄河干流的万家寨水库取水,最终由官厅水库把黄河水输送到永定河流域。2019年,永定河首次实现引黄入京,启动大规模生态补水,滋润干涸已久的河道,门头沟区域内102公里永定河焕发生机。
补水的同时,门头沟区还持续进行永定河治理与修复工作,通过边坡和滩地生态修复,河底子槽种植水生植物,保留或营造坑塘、湖泊、湿地、溪流、林地等多种形态,创造生物多样性环境。另外,在绿化修复设计中,坚持不用外来物种、不用外来材料,筛选杨树、旱柳、白蜡、黄栌、山杏、二月兰等本地本源优势物种,再现永定河沿线水清岸绿的百里山水画廊景象。
随着生态修复工程推进,门头沟区还统筹区域内的中小河道不间断实施系统性生态治河项目,配合生态补水,水质不断提升。“现如今,永定河流域水生生物物种快速恢复,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大型水生植物和鱼类物种数逐年上升。”北京市水文总站水质水生态实验室副主管王东霞介绍说,其中,永定河山峡段累计调查到的鱼类物种数25种,马口鱼、宽鳍鱲、鳑鲏鱼等健康物种发现较多;平原段累计调查到鱼类33种,以麦穗鱼、鲫鱼、鳑鲏鱼等物种居多;郊野段从无水状态到底栖动物和大型水生植物逐步出现,累计调查到鱼类15种,有鲫鱼、麦穗鱼、棒花鱼等。
此外,苍鹭、黑鹳、褐马鸡、黑天鹅、红嘴鸥、西伯利亚狍也纷至沓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炭厂”变成3A级景区
出门头沟城区,沿着永定河一路向西,走过妙峰山镇,道路愈发蜿蜒曲折。炭厂村就在这条路的深处,四周被高山环抱。
“我们村不大,但是原先光炭窑就有47个。”妙峰山镇炭厂村党支部书记邢卫兵介绍,明清时期,村子专门以生产皇宫取暖用的木炭为业,“炭厂”因此得名。
随着烧炭业逐步退出,加上地处偏远,山多地少,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多以卖山货为生,炭厂村成了低收入村。
幸运的是,多年的无人问津,让曾经因烧炭而满目疮痍的大山恢复了灵动葱郁。2007年前后,炭厂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从村西的一处荒沟起步,打造神泉峡风景区。
随后,一场以炭厂沟为核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铺开,通过维修塘坝,修建雨洪工程,增加了水资源的可用量,也营造起水景观,结合村镇排水沟工程和污水处理设施,改善乡村水环境状况,美化村镇。
如今,曾经的荒沟变成了集观光采摘、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宝地,也为村民提供了果林管护、保洁、旅游接待等就业岗位。这个祖祖辈辈以“烧炭”为生的小山村,走上了生态旅游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了村民脱贫致富,壮大了集体经济。
山变成了景点,村变成了景区。2022年12月,炭厂村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民们开玩笑说:“我们这些过去的‘卖炭翁’,现在变成国家3A级景区的‘股东’了。”
现如今,98.5%重峦叠翠的山区面积,102公里奔腾不息的永定河,是门头沟区绿水青山的丰厚家底。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门头沟区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金山银山”,感受着绿色环境带给生活最实际的改变。
“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系统解决,才有可能彻底改变区域生态环境。”在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伟看来,统筹推进生态要素一体化治理是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途径。
近日,门头沟区入选国家“十四五”期间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获得中央财政6.67亿元资金支持。门头沟区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对区域内1447.90平方公里的面积开展治理修复。此项工程实施完成后,区域内将实现防风固沙能力提升20%以上、水源涵养能力提升18%以上、水土保持能力提升15%以上,进一步筑牢“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北方防沙屏障,预防和减缓沙尘暴等现象。与此同时,还将打通“首都西部生态屏障—大清河源头—白洋淀”生态廊道,改善水生态环境,切实推动首都西部生态屏障区由“黑”变“绿”、点“绿”成“金”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