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山西讯(文/邸东芳 杜云)“火苗大,做饭快,省心又干净,咱农村人和城里人一样用上天然气了。”“煤改气”惠民政策,让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水泊寺乡西谷庄、小南头村民喜上眉梢。
在“禁煤区”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这是水泊寺乡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小小缩影。创新机制,动员全民参与,系统化推进环境治理,水泊寺乡打造出城市周边“美丽乡村”的生态文明治理样板。
创新机制,“三三三”推进生态治理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水泊寺乡全面实施“三三三”环境治理创新工程,即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三个规划;组建生态环境志愿者服务队、环境治理监督队、环境治理社区监督员三支队伍;构建生态环境领导管理、监督执法、考核评价三个体系,实现全乡生态环保“三个零”目标——农村秸秆零焚烧、御河周边企业零排放、禁煤区使用散煤零用户。
水泊寺乡副乡长兰江介绍说,同步推进气、水、土污染治理,全乡按照规划推进“一点一方案”,环保工作纳入部门、村庄年度考核内容,“人人重视环保,人人肩负责任”让全乡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捍卫“大同蓝”,落实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治理“六个百分之百”;按网格管理划分25个工作组,179名巡逻队员昼夜巡查秸秆禁烧;专项治理燃煤炉灶,整治“散乱污”企业,关闭各类废品收购站点18处。御河流经水泊寺乡12个村庄,层层落实“河长制”开展流域治理,加大河道巡查清理力度,封堵违规排污口;开展农业污染源减排,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水平,不断强化土壤修复和治理。
全域动员,一起行动保护环境
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来,水泊寺乡布设“天眼”,实现村庄、社区、社会层面环保监督全覆盖。该乡建立了生态环境志愿者服务队、环境治理监督队、环境治理社区监督员队伍3支环保队伍。其中,生态环境志愿者服务队涵盖25个村庄,500多人的队伍立足村庄,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相关政策,开展义务活动,在村民中营造出了“人人都是环保员”的良好氛围;在8个社区,发动老干部、老党员组建环境治理社区监督队,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第一时间上报;在社会层面,则依托平城区环境治理监督大队的执法力量,对各类污染说“不”,目前已依法清理小南头、西谷庄村2处大型旧货市场,关闭5家无环评手续的企业,取缔8家“散乱污”企业,整治大同大学南门30多家商户油烟排放问题。
连日来,39岁的田兵和金家湾村生态环境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一起加大巡逻力度,宣传环保,制止污染行为,推动村民养成生活垃圾入桶的习惯,杜绝乱堆乱放。这位有着18年党龄的退伍军人坦言:“让村庄更美丽更漂亮,出点力是应该的,咱党员更要起带头作用。”
梓家村附近的河道里时常有人趁着夜色偷倒建筑垃圾,该村生态环境志愿者服务队昼夜巡逻,经过数天的追踪,最终将倾倒垃圾者抓了现行。经相关部门依法处置,从此,该村庄周边倾倒建筑垃圾的现象销声匿迹,村民们拍手叫好。
系统治理,协力打造“美丽乡村”
6月9日一大早,金家湾村的文化活动广场便热闹起来,跳跳广场舞、打打球,健康文明活动开启了村民幸福快乐的一天。
该村村口曾经有一个大型的建筑垃圾堆,经过整治,如今一个面积6600多平方米的公园展现在面前,绿化苗木青翠欲滴,林间小道曲径通幽,别致小景装点其间,焕然一新的村庄面貌让村民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这是水泊寺乡系统化推进生态治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以构建爱国卫生运动工作长效机制为核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强化文明健康宣传,并通过创新管理制度改革,让各村庄的环境卫生从单打独干走向公司化运营,集中定点定时开展卫生清理,人工清扫变机械化清扫,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实施,实现了全乡卫生清理机械化、制度化、高效化,有力地提升了环境质量。
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积极寻找发展新路子,他们争取并实施了寺儿村棚户区改造项目。以西谷庄、燕庄、泉头、金家湾村、马家小村被列为乡村振兴试点建设村庄为契机,开展“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清洁能源”六大专项行动,目前共清理“四堆”8195处,清理户外野广告10066条,完成农村改厕122座。同时,在马铺山周边村庄植绿2000多平方米,金家湾、马家小村道路两侧种植丁香、黄叶榆等景观树和行道树,两侧铺设便道砖,让村庄内外面貌焕然一新,大大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